明朝切断蒙古的贸易通道,经济手段下明蒙出
明初,明太祖对退往漠北的蒙古贵族采取*事打击、经济封锁及*治招抚的手段企图消灭蒙古,双方处于战争对抗和经济隔绝的状态。在明朝武力従服手段失败后,明朝与蒙古形成了对峙的局面。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朝改变以往与蒙古的战争对抗关系,开始改用经济手段招抚蒙古,在其多次主动示好下,经济处于困顿的蒙古东西两部与明朝分别建立了朝贡关系。永乐至宣德时期的明蒙朝贡关系,是以蒙古“称臣纳贡”为前提的交往,从性质上说主要是*治性、外交性的,朝贡的贸易职能体现的不够充分,对蒙古的吸引力不大,蒙古朝贡随机性很大,朝贡与否主要取决于蒙古贵族的意愿。 明蒙朝贡关系产生的背景 明蒙前期的贸易与中国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间的贸易方式不同。明朝与蒙古前期的贸易是朝贡与互市合为一体进行的贸易,名义上为朝贡,实质为贸易。这种“朝贡”的内涵有别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其他任何朝代的朝贡,有其历史特殊性。所以,明代前期的“朝贡”可以称为“朝贡贸易”。这是明朝前期对蒙古*治经济*策下的产物,也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交流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对于退往漠北的故元势力进行*事打击,北元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的命运,试图东山再起,恢复原有的统治权。双方先后进行了秦晋之战、应昌之战、沈儿峪战役、和林之战及捕鱼儿海之战等。战争的结果使蒙古汗权衰落,内部矛盾显露,封建割据严重;而明朝也损失严重,无法完成南北统一,最终形成了蒙古封建主与明朝长期对峙的局面。明朝与蒙古各部形成了大致的边界,“这条界线大体是东起奴儿干都司西侧,沿西喇木伦河,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部,折向阴山山脉,复由阴山西行,沿贺兰山南下,转河西走廊北上至哈密”。 与此同时,明太祖在经济上采取封锁*策,基本中断了北元与中原的经济交流。但这时的北元疆域,“西邻中亚、东接高丽,与东、西邻国有着密切的*治经济联系。如洪武十年,高丽重奉北元正朔后,直到十七年明朝最终切断北元与高丽之间的交通线路之前,双方往来密切,经济方面,除高丽每年所献的贡品之外,高丽商人还经常到北元控制的辽阳行省北部及其迤北的草原进行贸易。中亚商人也深入草原进行贸易活动,如洪武二十一年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之役,明*一次俘数百名撒马尔罕商贾,可知其与中亚的贸易量很大。与东、西邻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蒙古地区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北元初期还曾铸造和发行铜币,币文曰‘宣光之宝’。可知北元当时在经济上还能维持。”这充分说明了一个*权的存在,是与其周边的所有*权的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明朝的经济封锁,并不能彻底摧毁北元的经济,只能是消弱或造成极大的困难。但如果一个*权的内部出现了矛盾,就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捕鱼儿海之战后,北元*权分裂,瓦剌与东部蒙古贵族开始各自拥立大汗,展开角逐。“瓦刺贵族控制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通道,洪武十七年开始高丽归顺明朝,明成祖时又完全控制了东北女真地区,这样东部蒙古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中断,所需的铁锅、布、及其它日常生活用品只能靠直接与明朝贸易,或者从兀良哈三卫及女真各部的间接贸易中获取。有资料表明自永乐朝幵始东部的北元大汗一直控制着兀良哈三卫,掌握着明廷颁给三卫的印信,分享三卫的贡市之利。这样兀良哈三卫成为北元与明朝之间缓冲地带和经济交流的媒介,三卫的得失对双方都至关重要。”明太祖一朝对蒙古主要采取*事打击、*治招抚、经济封锁的*策。因为双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双方经济交流主要是通过邻国或间接完成的。北元的分裂直接导致了蒙古经济的衰落,加之周边地区的*权或民族被明朝控制,明蒙之间以后的关系,显然会逐步向经济方面转变。这是双方都不得不重视也都难以回避的历史趋势。 永乐年间明蒙朝贡关系的建立 永乐年间,明成祖计对北元*权分裂,东蒙古(鞑靼)和西蒙古(瓦剌)争夺蒙古高原控制权的局势,釆取武力打击和经济控制双重手段,对蒙古各部封建主进行分而治之,扶弱抑强,以夷制夷的策略。*治上,诏谕蒙古各部与明通好,只要派使臣前来通好,明朝即封官授爵,给予赏赐。经济上,允许蒙古各部前来朝贡,贡献方物,以示友好,明朝给予回赐及互市之便。*事上,根据时事变化,随时打击力量较强的一方,扶植较弱的一方,防止蒙古各部联合统一。 在这个阶段,明朝更为重视运用经济手段达到*治目的,加重物质财富的破码,吸引更多的部落前来修好。突出的一点就是将经济优惠与*治目的紧密结合在一起。 建文四年八月,明成祖诏瑜和林、瓦刺等处诸部酋长。十一月,即遣使賫敕瑜兀良哈、戟粗、野人诸部曰:“朕今统承天位,天下一家,激海内外,俱效职贡。近边将言尔诸部酋长咸有归向之诚,朕用嘉之。特令百户裴牙失里賫敕谕尔,其各安生业,商贾贸易,一从所便。欲来朝者,与使臣偕至。”这表明,明朝已经有条件地开启了朝贡和互市之门。 为了达到目的,明朝不仅对于蒙古如此,对于周边邻国及民族也都是如此。永乐元年,明成祖宣瑜礼部“太祖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方物者,听尔其谕之,使明知朕意”。明朝规定,凡来朝使者,允许他们互市,即使触犯了明朝某一规定,也要宽恕他们的无意冒犯,尽量不伤害他们前来和好的热情。 对于朝贡使臣与民互市方面,明成祖采取较为宽松的*策。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贡方物,携带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其税,明成祖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明、成祖没有听从有司征收夷人商品税的建议,这一举动说明了明朝允许朝贡使臣互市本身就是一种羁縻之策,利诱之举,其*治目的远远大于经济目的。 永乐年间,明朝允许辽东蒙古及女真人朝贡和互市。永乐五年二月,“敕镇守辽东保定侯孟喜’缘边軸靼、女真野人来朝及互市者,悉从其便,但禁戢士卒勿扰之。”这种开通与蒙古*权周边各族、各*权经济交往的做法,对蒙古来说就是一种经济吸引。 明成祖即位后,立即对蒙古两大部进行招抚。永乐元年,明成祖分别遣使往鞍靼及瓦剌,诏谕鞍靼*力赤及瓦剌的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接着,明成祖前后五次向軸靼派使要求通好。当时戟粗*力赤、阿鲁台正与瓦剌马哈木交战,没有理採,有时还羁留明朝使臣。瓦剌最初的态度与东蒙古相同,羁留使者,未答复明朝。 永乐二年,明朝再次遣使瓦剌,谕马哈木等曰:“朕承天命……海内海外一视同仁,今天下底定,四方万国罔不来廷,皆已厚加抚绥,欢心感戴。惟迤北诸部,犹观望进退,触摸边境,未有归诚……夫天下一统,华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间。尔其往来相好,朕即授以官赏,令还本地涉猎畜牧,安生乐业,永享太平之福。并赐马哈木等文绮表里。遣使敕谕和林等处鞍靼头目亦如之。”明成祖再次发出友好往来的信号,遣使送上礼品,以官赏等*治、经济利益相诱惑。瓦剌放还使者,仍没有给予答复。 永乐五年,明朝遣使瓦刺,往谕马哈木等天命有归等意,并携带金织文绮等赏赐马哈木、太平、把秀孛罗及其所部撒都剌等。由上可以看出,永乐朝一直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蒙古各部联系示好,一方面刺探情报,另一方面,利用强大的经济优势利诱蒙古各部,使其臣服自己。并明示,如臣服自己,往来通好,明朝将在经济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 永乐六年,明朝在甘州、凉州、兰州、宁夏等处幵设不定期的市场,允许回回、勒靼前来卖马。规定“若三五百匹,止令鬻于甘州、凉州。如及千匹,则听于*河迤西兰州、宁夏等处交易,勿令过河。凡来进马者,令人带乘马一匹,路费马一匹,俟至京,余马准例给价。”在明朝的多次主动示好,派遣使者的劝说下,永乐六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随明朝使者亦剌斯等来朝贡马,请印信封爵。明朝命礼部宴劳瓦刺使者,赏赐瓦剌金织文绮袭衣。明朝以友好主动的交往态度,招纳蒙古各部,以强大的经济、*事手段作为后盾,以优厚的赏赐等拉拢蒙古各部。在这种情况下,瓦剌强酋马哈木从自身利益出发,派出使者了解明朝情况,同时获取大量的赏赐,明蒙*治、经济往来从此迈出了第一步。 永乐七年五月,明朝封瓦剌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秀孛罗为安乐王,三人爵位均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给予印浩。同年六月,命亦刺思赍印诰与瓦剌使臣一同回瓦剌。从此,朝贡使臣返回均由明朝使者伴送,明朝使者再随下一批朝贡使者一同回京。永乐八年、九年、十年、年瓦剌使者每年一贡。明朝与蒙古瓦剌部正式建立了封贡关系。 在明朝的打击下,永乐八年十二月,鞍粗太师阿鲁台遣使朝贡,明朝赐袭衣彩币。敕谕阿鲁台曰:“彼如诚心归附,当遂献传国之宝矣。”永乐九年,瓦刺马哈木遣使朝贡,恐恿明朝攻打阿鲁台,曰“此寇桀骜,使得志,则为害边境,而西北诸国之使不敢南向,愿早图之。”永乐十年五月,瓦刺遣使朝贡,声言瓦剌灭亡本雅失里,得其传国室,欲遣使进献,欲为阿鲁台所要,请天兵除之;又言脱脱不花之子今在中国,请还之;又言请加赏为自己效力的部属;又言瓦剌士马整肃,请*器。对于瓦刺的无理请求,明朝没有理採。按照旧例赏赐并遣归使者。 永乐十一年瓦剌马哈木遣使贡马,声称宁夏、甘肃归附明朝的勒靼,大多是他们的亲属,要求明朝把这些归附者给瓦剌。瓦剌羁留了明朝的使者并进行威胁。明朝遣使对瓦刺提出警告。同年五月,阿鲁台遣使来报“马哈木等試其主,收传国蛮,又擅立答里巴为主。请发兵讨之,愿率所部为先锋。”、明朝赐其使臣文绮袭衣遣还。明朝没有答应阿鲁台联合攻打瓦剌的要求。永乐十一年明朝“封鞍鞋太师阿鲁台为和宁王……赐金印、金态,鞍马、织金文绮二十端,续锦二端,又封其母为和宁王太夫人,妻为和宁王夫人,俱赐浩命冠服。”从此,蒙古两大部分别与明朝建立了封贡关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9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听说,有人认为明朝没有灭亡元朝成德*
- 下一篇文章: 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二十万大*御驾亲征,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