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优惠*策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6/5792163.html

正统十四年(年)8月,率领二十万大*(声称五十万)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面对也先统率的两万余骑兵,却在“土木堡之变”中遭遇惨败,不仅几乎全*覆没,就连其自己也被瓦剌俘虏。

朱棣五次亲征蒙古,瓦剌却趁机崛起

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元分裂为了鞑靼和瓦剌两大部落,双方互相攻伐不已,其中尤以奉*金家族后裔的鞑靼实力最为强劲。为了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明廷利用双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等三人为王,又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王,使其相互抗衡。

明成祖永乐七年(年),由于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使郭骥,朱棣令丘福率十万大*征讨鞑靼,却惨遭全*覆没。朱棣大怒,为了彻底解决北部边患,此后分别于永乐八年(年)、永乐十二年(年)、永乐二十年(年)、永乐二十一年(年)和永乐二十二年(年)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其中四次的攻击目标皆是鞑靼。

在明廷的进攻下,原本强势的鞑靼迅速衰弱,明朝北部边患得以缓解。不过,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由于接连对外用兵,在削弱敌人的同时,明朝自身国力损耗同样极为严重。因此,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继位后,明朝开始实行战略收缩、休养生息。

然而,在明朝战略收缩的同时,蒙古的形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瓦剌部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趁鞑靼衰落之际,于宣德九年(年)攻杀鞑靼太师阿鲁台,正统初年又杀瓦剌另外贤义、安乐两王,一统蒙古各部,并拥立*金家族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任丞相,瓦剌开始强势崛起。

也先率*大举犯边,王振蛊惑英宗亲征

宣德十年(年)春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张太后辅*。太监王振由于善于察言观色,极得英宗宠信,尤其在张太后去世后,王振依仗皇帝宠信,权势滔天。

明正统十四年(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脱欢之子)遣使余人向明廷进贡战马,却诈称人,意图多要赏赐。然而,此举却被王振所识破,结果不仅没有多给赏赐,反而因为战马质量较差,砍去了马价的五分之四。

由于明廷未能满足也先的要求,也先返回不久,便于同年七月统率大*,兵分四路大举向明朝进攻,其中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由别将率*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作为主攻方向,共有两路蒙古*队,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另一支则由也先亲率,负责进攻大同。

面对也先大*的进攻,边关一面急向朝廷奏报请求援*,一面积极抵御,但由于敌*势大,而明朝边*又久疏战阵(明*出征通常是京营),明*初战不利,尤其大同一路,损失极为惨重,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接到边关奏报后,朝廷连忙调遣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与此同时,王振却开始蛊惑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一方面对王振言听计从,另一方也意图效仿先祖朱棣亲征青史留名,遂不听朝臣劝告,同意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年)7月16日,明英宗朱祁镇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在极短时间内,抽调包括京营在内的50万大*(实际20万左右)从北京出发。与此同时,朱祁镇还命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余名文武官员从征。

大*出征之后,王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大权独揽,成国公朱勇虽为大将*却无实权,而随征的文武大臣也同样无法参与**。与此同时,京营虽为朝廷精锐,但毕竟也几十年没打过仗了,加之前线由于战败,因此多有夸大敌*之语,普通士兵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较为恐惧,这为之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王振接连犯下大错,明*最终惨遭大败

正统十四年(年)7月19日,大*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大*开至大同。也先见明*势大,遂收拢*队后撤,一方面静观其变,另一方面则意图将明*诱入草原,从而发挥自己骑兵优势。

镇守太监郭敬见也先撤*,连忙在向朝廷上奏,大部分文臣武将借此劝说明英宗返回京城,毕竟边关之围算是已经解了。然而,王振却不同意撤*,他认为也先撤退只是畏惧朝廷*队,如果明*撤退,也先必定再度南下,因而坚持继续北进。

于是,明朝大*在王振的指挥下继续前行,先头部队率先与也先交战,以步兵为主、久疏战阵的明朝*队如何是也先精锐骑兵的对手,瞬间遭遇大败。

王振在听到前线战败后,随即犯了第二个错误,连忙指挥*队后撤。其实此时的明朝*队足有也先10倍之多(也先大约2万5千人),前线虽败,但面对如此庞大的*队,也先其实也是比较担忧的,小败之后如果能稳住阵脚,也先在摸不透虚实的情况下其实也不敢有大动作,但王振偏偏就后撤了,这反而给了也先信心。

在王振的指挥下,明*以三万骑兵殿后,开始全面撤*。也先见明*撤退,虽然对战胜十倍之敌没有信心,但也不愿意放过这块肥肉,于是只是率*远远地跟在明*之后。

接下来,王振犯了第三个错误,屡次改变行*路线。在逐渐远离前线之后,王振却突发奇想,请求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也来个“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没有按照原路返回,继续过宣府从居庸关入关,而是选择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

在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怕大*路过损坏他家的田园庄稼,因此又率领大*北返原路返回,就因为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在到达宣府之后,瓦剌大*追了上来,与明*殿后的3万骑兵交战,明*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再次遭遇大败的明*开始狼狈向居庸关撤退。

8月13日,大*逃至土木堡,而全是骑兵的瓦剌*就尾随在明*之后,同样来到了土木堡。紧接着王振又犯了第四个错误,命令大*在土木堡修整。当时兵部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驻扎,建议大*加紧行*,尽快返回居庸关,进入关内后再做修整。但王振见明*已经疲惫不堪,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此地距离居庸关已经不远,于是予以了拒绝,令大*在土木堡修整。

也先见明*停步不前,于是派*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用水,饥渴难耐的明*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所阻,大*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

次日,瓦剌*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明英宗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于是王振又犯了第五个错误,敌*未远走而令*队取水。王振在也先还未走远的情况下,当即命令大*移营取水,大*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随即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随即乱作一团。

眼看明*自己乱了阵脚,瓦剌随即向明*发动进攻,明*仓促迎战之下遭遇溃败。此一战役,明*二十余万人死者三分之一,伤者居半,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护卫将*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死,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明*此战之所以战败,几乎完全是由王振的无能指挥所致。此后,明廷虽然应对得当,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土木堡之变对于明廷造成的损失完全不可估量,尤其是武将、功勋集团的断层,为明中期文官集团的迅速崛起埋下了伏笔,而明帝国初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积累的战略优势也自此荡然无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