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五征漠北真的只是面子工程吗其战果究竟
明成祖朱棣通过一场*变,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非但没有被后人借此诟病其得位不正,反而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并送给他“永乐大帝”的美誉。 朱棣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帝”的称号,也是凭借其诸多功绩而来的,比如:强势迁都北京;编写修篆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收复安南;五征漠北等等,每一件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功绩。 然而在这些历史功绩中,有不少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比如五征漠北这一件事,一些人觉得这完全是朱棣本人的一项面子工程,雷声大雨点小,出动五十万大*,劳民又伤财,所得到的战果却是微乎其微。 但支持者的人却觉得身为皇帝,能够亲自带兵出征到漠北这样的偏远地区,朱棣实属中国历史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 朱棣五征漠北究竟值不值?所取得的战果究竟有多大? 朱元璋在击垮了元朝*府后,其残余势力便逃到了塞外去,建立了北元*权,对新生的明朝常年以来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但朱元璋时期,明朝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应以恢复经济生产,增强国力为主,便对漠北的蒙古置之不理。 但到了朱棣时期,锐意进取的他,决定亲自为明朝除掉这个不安定的祸乱,以立下不世之功。先后五次,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动用兵力以数十万计的北伐正式拉开了序幕。 永乐八年,明成祖带着五十万大*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第一次北伐,但这一次有点尴尬,前三个月完全找不到蒙古大部队的具体方位,只是杀了几个蒙古兵和缴获了几头牛羊罢了! 直到行至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面的时候,才同蒙古*的主力进行战斗,虽然大获全胜,但却让对方的首领给溜了,没能对漠北蒙古造成致命打击。之后的明*因为粮草即将耗尽等,不得不灰溜溜地班师回去。 永乐十二年,朱棣进行了第二次北伐,而这个时候瓦剌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主动对明朝的边境发动小规模的袭击和骚扰。所以这第二次北伐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个瓦剌。 在这一次北伐中,明*使用火炮等火器对瓦剌造成巨大的杀伤,随后进行近距离的白刃战。双方的伤亡都很大,但瓦刺*的伤亡明显更大一点。瓦刺*支持不住,只得趁夜逃亡,而朱棣见明*也疲惫不堪,只好收兵回去。 永乐二十年朱棣进行了第三次北伐这一次,他征伐的目标是反复无常的阿速特部阿鲁台。阿鲁台深知明*强大敌不过,在明*还没到达蒙古的时候,就已经早早地远遁离去。 朱棣虽然派前锋追击,但始终无功而返。所以这第三次北伐收效甚微!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进行了第四次北伐,这一次的目的依旧是打击上次早早溜走的阿鲁台。但阿鲁台依旧不敢正面交锋,不断地迂回躲避。不过在零星的交战中,明*依旧给了阿鲁台不少杀伤,虽然没能将其亲手消灭,但其自身也被死灰复燃的瓦剌部给歼灭了。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进行了第五次北征,即便这一次是他本人进行御驾亲征,但依旧还是空手而归,蒙*就是不断地避战,即便朱棣用一个月的*粮作为诱饵,也无法将其引诱出来。 如此,朱棣只能无奈地班师回朝,在回京的途中,突然病死。 综上,总结这五次浩浩荡荡的北征,看似五战五捷,风光无限,这五次胜利,既没有歼敌无数,也没有为大明很好地解决蒙古这个后患,在短短二十五年后,朱棣孙子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还在土木堡之变中,让蒙古人给抓走了。 也就是说,五次北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朱棣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胜利,确实有点面子工程在里面的意思。 主要可能是因为朱棣本人好大喜功的性格,再加上他是夺位而来的,渴望为大明创下不朽功绩,来提高其后世的形象,才会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北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9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成祖五经宣府征漠北
- 下一篇文章: 民族史汉族与蒙古族区别在,在音乐,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