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皮炎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从“教材”到“学材”

教材屡屡遭人诟病似乎是一种常态。

在教学创新大赛上,几乎每位获奖参赛者都会指出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这足以说明,教材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今天的思考是:

教材到底应该如何改革?

当前教材的痛点

*A教材的供给性呈现形式

目前,教材的优势是系统性呈现教学内容。

但是,多以供给性的方式呈现。基本都是论断式的话语或故事,缺乏开放性视角和空间,比如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也缺乏问题意识。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到地球的构造,却无法回答问题“地表越深,温度是越高还是越低?”

*B教材所提供学科式思考题

目前,教材多提供学科式思考题。

当然,学科式思考题有助于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性掌握,但是却无助于学生对现实挑战的应对和解决。因此,缺少项目式问题、现实挑战性问题作为引导,进行学科探究。

*C教材的对象是教师

目前,教材多是给教师呈现的教学素材。

但是,也同时承载着学生学习素材的作用。但是只由简入繁、系统地呈现了学习内容,但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情景性、融会贯通性等。

*D教材只提供了内容而没有提供教法

目前,教材基本局限在内容供给层面。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看到教材,就知道如何教教材。很多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读教材、展示教材内容,而无视教法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科教材与学科教法融合,也是当前的痛点。

教材的死胡同

根据所示,教材之所以屡屡遭诟病,主要是因为无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陷入自成体系的虚幻的满足中。

简言之,“教材”无法成为“学材”。

观念的改变

我只能依照我现在的理解抛出一点点我的想法,应该很浅薄。当作一个契机,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首先我不否认,我所期待的部分教材的功能,目前由教师参考书所提供。但这并不能让学生理解他需要怎么做才能学好,因为学生通过自己手中的教材不能把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程。

*A教材应同时包含教法和学法

也就是在内容之外,提供教法和学法的相关信息,比如学习任务、任务进度、任务呈现方式、拓展任务、自我设计任务等……

这会让教师知道如何设计任务,也能让学生能够预测任务,并形成自行设计并参与学习任务的意识。

*B教材应该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既是教学的内容、目标,也是教学的方法。

教材要通过呈现项目式、现实挑战式问题进行学习思考,达到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自身形成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设疑和提问。

*C教材应与学生的特征相匹配

虽然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教材也应该在总体上与学生特征进行模糊匹配。用适合学生的逻辑、情景、案例进行内容和问题呈现。可能很不可思议,但是目前很多更新过的教材版本所使用的案例仍然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

再次声明,这是因为教材不仅仅是给教师看的,也是给学生看的。

*D教材应包含参考资料

既然教材不应该是纯论断式的供给,那就应该提供多方学习资源,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甚至可以说,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观点,但是不应该对其他观点呈现封闭性或逃避性的态度,而是以开放性的态度允许更多的探索。这实际上提高了作者对教材内容的了解程度。

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改革?

可能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其实“教材”到“学材”的距离基本上指的是教学方法。

那为何要做这样的设计?

因为教师需要一个模版,从模仿开始教学。

但是模仿不是最终目的,从模仿开始,而后进行自我设计和变革。

无论如何,先需要一个模仿的样本。

目前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是在规范之内的自由设计。教材可以提供一种包含教法的规范,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发展的情况、当前热点事件和学生感兴趣事件进行灵活增补与设计。

这篇文章算是给自己挖的一个坑

日后希望自己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想法

教育技术应用实践

为教师赋能!

崔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专家

美编

心笛

崔小佳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ly/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