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偏见和隔离。

来源:医脉通作者:苏暄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窗外天蒙蒙亮,丁宇辉躺在床上,浑浑噩噩中好像听到墙上对讲机发出沙沙的噪音,“量下体温哦”,是护士的声音。他条件反射般醒来,抓起手机看:清晨6点半。床头没有温度计,手指头也没了血氧夹,这才反应过来:这是家里,医院。

出院快半个月,妻子仍在隔离点接受医学观察,刚治愈新冠肺炎的他焦虑疯长却无处可诉。

总揣摩着身体还带着*,怕传染,丁宇辉一度习惯背对孩子睡。转过身,丁宇辉屏着呼吸,小心翼翼帮身边的两个孩子补上踢掉的被子,勒令自己再次睡去。起床后,他还要面对邻居、同事的冷眼。

这是北青报报道的新冠治愈者另一版本的故事,是传染病留下的长久余响。

眼下,新冠患者迈过一道道坎,终于隔离出院了,却又进入另一个"社交隔离",发现自己成了“感染过病*的人”,被一些恐惧病*的人们推得远远的。

图源:视频截图

上海一位新冠康复者严先生,出院后人还没到家,就看到自己的个人信息都被人挂在了微博上,原来是严先生小区里的一位邻居干的,还表示这是“正义”。被挂个人信息还不算完,小区里有些人对他们一家人都恶语相向,说他们是妖怪,说看到他们出来就举报,什么难听说什么。

而这并不是国内独有,在日本、美国等也一再出现类似情况。

据日媒报道,一段时期以来,日本警察报告已有十几人独自在家或街头死亡,死后才被检测出新冠病*阳性。分析称也许这些人并非死于流行病*,而是因同一社区居民的歧视而丧命。岩手县一名老年男性在居家隔离期间死亡,因为其他老人阻止他搬进养老院,当地*府也拒绝为他登记。京都产业大学的部分学生感染该病*后,有人威胁要烧了学校;大阪市的一名年轻患者被一些人称为“凶手”。在日本中部三重县,有些人向新冠患者的住所扔石头并打烂他的东西。20岁女孩ArisaKadono从事餐饮业,在检测出新冠病*阳性后于4月初住院。住院后不久,朋友告诉她,现在她的谣言满天飞。比如她家经营的酒吧是病*的滋生地、她曾与一位感染病*的棒球运动员共进晚餐、医院溜出来四处散播病*。Kadono接受为期3周的住院治疗后康复出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我感觉自己就像个罪犯。”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有许多新冠康复者受到邻居与亲友的歧视。一位60岁的康复者认为自己就像麻风病患者,人们避而远之;佛州一位17岁少年康复后想找朋友一起去钓鱼,讯息送出2周却杳无音信,他感到自己受到排挤,甚至去参加心理咨询的互助会寻找新朋友。伊丽莎白(ElizabethMartucci)和她11岁的儿子罹患新冠肺炎,刚从*门关回来,就饱受邻居与亲友的回避。康复1个月后,人们还是把他们当"瘟神"在躲。伊丽莎白在家前的车道写上大大的几个字:"我们是新冠病*幸存者",希望向人们宣示"我们很好"。

治愈出院的人那么多,歧视得过来吗?

7月7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谈到,治愈、康复后的新冠肺炎患者是没有传染性的,和普通肺炎出院患者一样。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是前一段时间治疗的延续,全社会应给予感染新冠肺炎患者更多关心关爱和帮助,不应有任何歧视和恐惧的心理。他呼吁,医护人员和媒体也应多宣传有关新冠肺炎的知识,消除民众对感染以及康复后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误解和不理解。

这样的喊话,也彰显了新冠治愈者被歧视的普遍性问题。

2月24日,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报告显示,中国共有家医疗机构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例确诊病例,例临床诊断病例和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医务人员(例)来自湖北。

图源:CDC截图

4月14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截至4月9日,美国位医务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27人死亡。目前收集到的医务人员感染数据仅来自美国16%的感染病例。英国《卫报》联合《凯撒健康新闻》项目收集到的报告显示,美国一些州的医务人员感染率高达20%。

这些感染新冠的医务人员在成为新冠康复者后,也同样会面临被歧视的困境。

图源:百度疫情实时播报截图

截至年7月10日,全球累计治愈万人(全球人口75.8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0.9‰。国内累计治愈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5‰。

这些数字足以击醒我们,世界是一个圆,如果新冠病*继续在全球往复蔓延,反复流转10年20年,最终每个人都会轮上,而只要不被上天收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冠治愈者。

偏见并非无知导致

危机时更考验品格

3月24日,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S.Bacow在通知学生撤离学校的邮件中写道:“新冠病*将考验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我们在危机时刻所显示的超脱于自我的善良和慷慨。我们的任务是在这一非我所愿的复杂混沌时刻,展示自己最好的品格和行为,愿我们与智慧和风度同行。”

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感染新冠,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当新冠康复患者成为人人眼中行走的病*,避之唯恐不及,这件事就有点变味了。有些人群对新冠肺炎患者苛责冷漠,对其家属冷眼相待,避之不及,表现出明显的抵触行为。这种抵触行为会加剧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的病耻感,令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就走向了集体非理性。

虽然,疫情发生以来,的确有少数新冠患者在到过疫区、出现发热的情况下,刻意隐瞒信息,多次前往公共场所乱逛。这些人的行为应该谴责,然而绝大多数新冠患者是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的。有的人由恐惧病*本身出发,还上升至对患者进行人身攻击,认为新冠患者感染是“咎由自取”,把个别阳性患者故意危害公共安全行为,放大到整个新冠患者群体,对他们进行斥责和道德审判,这种做法失之公允,将导致社会群体割裂的社会问题。

图源:维基百科词条截图

维基百科对偏见的定义是,在心理学上指人们基于成员身份而对一个人或成员的情感或态度。因这个态度而衍生的行为是歧视,而人们如何描述一个群组内所有成员的特征称为刻板印象。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PaulBloom发现,人类自婴儿时已开始就懂得从他人行为分辨好坏、区分你我而形成偏见。虽然英国评论家WilliamHazlitt曾说:“偏见是无知的产物。”但PaulBloom认为偏见并非因为完全的无知而引起。相反,偏见由经验累积、理性分析、归纳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专家认为,人们的偏见源于对纯净和清洁等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多文化排斥任何外来的、不清洁的、或造成麻烦的人或物。这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当时从事皮革鞣制和屠宰业的人被认为是不干净的,他们的后代也受到歧视。患有麻风病的人们,即使已经治愈了几十年,一样会被孤立。

维基百科对疾病歧视的定义是:罹患、疑似罹患传染病的人,或甚至只是疑似接触过病患者的,都会面对强迫隔离或社会排斥的情况。然而,一些疾病根本不会在社交场合中传染,一些疾病的传染性相当不明,但在无名恐惧之下,即使有关歧视的基础并无确实科学根据支持,有关人士很容易受到不公平的歧视。

比如,一个人带原HIV及AIDS病*,而在社会上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或剥夺许多基本权利,例如被*府强迫进行隔离。事实上,艾滋病并不会在社交场合中传染。

再比如,麻风病患者在许多地方都曾被强迫隔离,例如台湾的乐生疗养院就是隔离建筑。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三浦麻子的心理学研究团队日前公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更倾向于认为感染新冠病*的责任在于感染者本人,这或许会导致日本人容易发生针对新冠感染者的歧视。研究团队于今年3至4月份对日本、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5个国家各至人实施了网络问卷调查。在被问到“是否认同新冠感染者是自作自受”时,各国受访者中选择“基本认同”“认同”“非常认同”的比例分别为:日本11.5%、中国4.83%、美国1%、英国1.49%、意大利2.51%。其他国家约70%的受访者选择“完全不认同”。

造成抵触行为的心理根源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王锦曾经谈到,健康人群对新冠患者群体产生的不信任、不安全、负面的刻板印象,以及进一步的偏见、歧视,说到底,是人们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这种保护过度时,可能会对新冠肺炎康复者造成“二次伤害”。

患病的死亡威胁引发的恐惧导致抵触

新冠肺炎因其较强的传染性和致病的严重性,难免会诱发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当人们被恐惧所笼罩时,就可能急于要找到一个明确的对象来宣泄恐惧。相对于看不见的病*,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就很容易成为宣泄恐惧的对象而遭到排斥,这也就是人们面对死亡威胁时常用的“恐惧管理”策略。

人们对新冠病*感染者的偏见,对结核病人、麻风病人、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均植根于人们对这些疾病发自内心的深切恐惧。

疫情引发的挫折感导致对特定群体的敌意

为了防控疫情,大多民众居家隔离防疫,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难免引发人们的挫折感,从而可能导致对外界的敌意和攻击行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愤怒。对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的抵触行为,可能就是一种“对外攻击”的表达方式。

责备受害者带来的愤怒导致抵触

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是本次疫情的受害者,本应得到同情和关爱,但是有时候人们会认为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患者和患者家属,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们通常会忽视客观环境中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将责任过多地归于个体因素。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就可能会导致人们责备受害者,指责患者及其家属咎由自取。由此产生的愤怒情绪就可能会进一步表现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抵触行为。

康复者不是行走的病*,不会传染人

医院综合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认为,大家对新冠康复者感到逃避和害怕,更多是害怕自己被他们传染。而实际上,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标准严格,出院后还要在康复驿站进行14天隔离和密切的医学观察,因此康复者体内基本已无病*复制,不具有传染性。目前,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正常工作和生活。

还有种说法是,新冠肺炎康复者更安全。感染新冠病*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IgM存在时间短暂,IgG可以存在至少半年时间。当康复者再次接触新冠病*,抗体会能够快速识别并予以清除,因此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的几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康复者目前很更安全,外人与他们接触不会被传染,但同样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怕新冠康复者“复阳”

另外,很多人担心新冠康复者会“复阳”,并把疾病传染给他人。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王贵强表示,“复阳”,就是达到出院标准了,出院后又出现核酸检测阳性了。“复阳”的病人可能用“再检出”更合适,也就是说这种病人没有实现真正的病*消失,上呼吸道咽拭子、鼻咽拭子查不到,但是下呼吸道在肺里还有病*。包括做尸检,可以看到死亡的病人也有很多的病*颗粒,提示新冠病*感染的情况,病*存在时间比较长,这和SARS、MERS不一样,这是这个疾病的特点。

第二种情况是检测的敏感性还不足够强,现在科技部也在支持提高敏感性检测方法的研发,检测敏感性不是很强的情况下,比如低病*水平、低病*载量的时候,上呼吸道标本就可能查不到了。

还有一种可能,个别病人由于免疫功能比较低下,重症、危重症的老年病人比较多,有基础病,免疫功能是低下的,所以导致持续阳性或“复阳”,持续阳性的病例也有一部分,尽管不是很多,但持续阳性也要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