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6.html

在谈论儿童绘画与审美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一个4岁的小女孩趴在桌子上画画,奶奶在旁边认真地看。

小女孩先画了个大大的圆,说这是奶奶的脑袋。

然后在大圆里画了两个小圆,说这是奶奶的眼睛。

接着,她在眼睛的下方画了两个并排的小小的圆,说这是奶奶的鼻孔。

紧接着,她麻溜地在两个鼻孔外画了个大圆。说是奶奶的鼻子!

奶奶愣了一下,说:“奶奶是猪啊!”小女孩抬头,看了奶奶一眼说:“这是你的鼻子,奶奶,这不是猪!”……

在这个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成人和儿童的对立。小女孩执着地用她这个年龄阶段所能用的象征符号“圆”来画奶奶。这里需要说明这个孩子用三个圆画的鼻子的结构意义:两个小圆是鼻孔,就这一点而言,她应该有别于其他同龄孩子的表达(这个阶段孩子画人的鼻子,有的不画,有的用一个圆来象征鼻子),更加细致了。关键的是女孩还在鼻孔外面包上了一个圆,因为她发现,鼻孔外边还有一圈“肉”包住。很多人会认为,用三角形画会更合适。

但是,圆与圆组合的图形是4岁左右的孩子画画时常用的象征符号,符号的分化水平低,用三角形等图形进行表达对于该年龄的孩子来讲是有难度的。而奶奶看这幅画,却有一种“像与不像”的纠结存在。

很多时候,这是成人的本能反应,当这种反应外显为一种教育行为的时候,就极有可能教孩子去画一个尽可能真实的“鼻子”,避免出现一个“像猪一样”的三个圆的鼻子。当这种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对立不可调和的时候,孩子的创作就有可能被成人的审美认知所干扰。

画得像、色彩艳丽、控制在轮廓线内涂色,甚至要求涂色均匀,这些往往是成人评论早期儿童绘画作品时的观点。但这个阶段儿童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审美创作的,他们有怎样的审美经验,有怎样的象征符号的存储,有怎样的生活经验,而这些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被统整在一起,形成富有个别化特征的作品,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认识。

此外,我们还应了解儿童缺少成人的协助能不能进行自我统整,创作作品;教儿童画得像的意义在哪里,以及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依附其他能力或者品质发展的机会等。

弄清上述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理解早期儿童绘画创作,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经验与符号在某种思维方式组织下,依托于大脑主动建构的结果,其中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可能不仅仅局限在绘画创作本身等。

儿童在其发展的早期,涂涂画画是他们寻求肌肉运动带来的快感,表达所知所想,宣泄情绪情感的重要方式。而在地面、墙壁、纸张等地方他们留下的涂画痕迹中,时常会隐含其在动作、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特征。

造型上的对称、垂直、避免重叠、象征符号的一物多用等,构图上的地平线、多视点构图、展开式构图、大小不分等,用色上的多亮色使用与色彩情感意义的赋予,构思上的无拘无束,甚至于天马行空——儿童在画画上表现出的点滴反映了其在绘画表达上并非一块白板,而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绘画能力发展的轨迹。这些既反映了儿童让人惊叹的原始的艺术天分,又反映了他们在发展中的一些无奈、无助与对合适帮助的渴求。

在儿童绘画中畅游,我们将有可能走近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儿童画简约、自然的画面会让我们感受他们的焦虑、快乐、爱憎等情绪,简约而不可复制的画面表达会让我们觉得孩子就是天生的艺术家。特别是早期儿童画从涂鸦、象征阶段到图式阶段的大约五六年时间当中,孩子在作品中体现的认知、想象、思维等发展,会让我们赞叹不已。

由此看来,早期儿童画的像与不像是不由成人意志为转移的。他们的创作表达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他们的表现有着自己的符号表征系统,而这个表征系统又与他们的年龄及经验水平直接相关。儿童创作作品,是依赖于大脑的内部加工,将已经存储的象征符号与外部输入的经验进行联结重构。

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非写实倾向,像与不像并不为他们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ly/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