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肺癌领域各学科大咖头脑间的学术碰撞
白癜风在哪里如何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37171.html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如酥的春雨送来了生命的气息。在这万物生长之际,我们来到天津这座历史悠久的卫城,医院、医院南北两地的肺癌专家们共襄盛举,开启了名为“内外兼修,博采众长”的肺癌免疫治疗多学科诊疗项目。 众所周知,肺癌的临床诊疗流程涉及面极广,需考量的问题甚多甚杂。尤其对于可手术肺癌患者来说,外科切除仅是此类患者全程管理的原点,围绕其生存预后最大化的目的,还将涉及病理检测、基因检测、新辅助/辅助治疗和疾病进展后的综合治疗方案制订等方面问题。故而,一次成功的肺癌临床管理是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这其中胸外科医师除了负责一台漂亮的外科手术外,还需以提升多学科协作效率为前提,尝试主导肺癌MDT管理全程,以期为肺癌患者换取最大临床获益。所谓“内外兼修”,正是当今肺癌临床实际对胸外科医师提出的全新诉求,也是本次多学科诊疗项目举办的初心所在。 活动伊始,由大医院王长利教授做主席致辞。作为东道主,王教授首先对医院的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百济神州公司搭建此学术平台以期促成南北两地肺癌临床工作者的沟通交流表达了感谢。王教授表示,目前肿瘤外科医师对肺癌手术的研究已经碰到了边际效益降低的瓶颈,手术水平对患者的生存固然重要,但是尝试达成“内外兼修”的境界,有效结合外科治疗与内科用药,能够让肺癌患者的临床获益最大化。 承接王教授的致辞,医院胸外科主任陈奇勋教授进行发言。陈教授回应了东道主的热情迎接,医院在中国抗肿瘤事业中起到的奠基作用表达了高度肯定,陈教授特别指出,作为外科医师,在肿瘤免疫新药布局逐渐成熟的今天,学会“内外兼修”也就是外科手术与内科用药两手抓的能力尤为重要。可见在对于内科治疗结合外科手术的态度上,南北两地的大咖们早就有了默契,这也为今天的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致辞环节完毕,首先由医院肺部肿瘤外科王勐教授以“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展望与思考”为题为本次大会的学术讨论拉开帷幕。王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早中期和部分局晚期肺癌患者均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或转移率高达30%-55%,患者预后仍有上升空间,而这亟待临床药物填补的空间很可能在免疫治疗中获得突破。目前已经取得ORR指标的一系列肺癌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研究数据汇总来看,成果喜人,其中NADIM研究得出主要病理缓解率83%,pCR高达63%,可说是革命性的成果。 此外,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围绕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中的新辅助/辅助治疗探索。RATIONALE研究是一项旨在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用于新辅助/辅助治疗可切除NSCLC的III期研究,由王长利教授牵头,目医院开展试验,结果可期。总结部分,王教授提出虽然围术期的免疫治疗尚存较多问题如治疗方案、治疗周期等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和更精细的MDT全程管理方案进行优化,但围术期应用免疫方案的治疗潜能确实值得我们期待。 接下来进入病例讨论环节,由医院胸部肿瘤外科医师骆涛波教授代表浙肿肺癌MDT团队做病例汇报展示。台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包括胸外科赵晓亮教授、岳东升教授、王晟广教授、李跃教授、张强教授、张连民教授、王勐教授,生物治理科刘亮教授,放疗科陶振教授和病理科孙蕾娜教授参与讨论。 此患者为左右肺鳞癌/腺癌双原发肺癌,属于典型的临床疑难病例,右肺病灶评估为IIIA期,左肺病灶则为I期,经手术和术后辅助GP方案治疗后患者进展至肾上腺转移和肝转移,全程管理时长达8年以上,迄今存活。 针对该患者右侧肺癌术后优先进行辅助治疗还是处理左侧病灶这一问题,东道主团队的赵晓亮教授和王勐教授见招拆招,给出了先行辅助治疗的建议,其考虑原则有二:其一右侧手术完毕后辅助治疗时间窗不可随意耽误;其二辅助治疗对左侧IA期的原发灶影响较小,而先手术处理左侧病灶则可能进一步降低患者免疫功能,进而影响右侧病灶的治疗结局。这一选择与浙江专家们的处理不谋而合。 该患者在二次复发出现肝脏转移后选择了术后免疫联合化疗的方案,一度出现疾病进展,通过综合评估浙江团队认为假性进展可能性较大,因而选择继续使用IO+化疗的方案。这一方案也得到了天津专家们的肯定。 病例总结过程中,刘亮教授指出,在二次复发后浙肿团队选择了免疫联合化疗而非单纯免疫治疗,这一决策十分精准,因为目前已有诸如KN-等研究证实了在PD-L1高表达的肺癌人群中使用联合方案确实优于单用PD-1抑制剂。 而后,张强教授代表天肿肺癌MDT团队,为大家带来了第二例真实世界病例。此时主宾交换,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包括胸外科骆涛波教授,放疗科盛李明教授,放疗科陆方晓教授,肿瘤内科邵岚教授,病理科朱梁教授坐在台下,参与了该例肺癌诊疗过程的探讨。 这例患者同样十分典型,是一个影像学评估T2N2M0,IIIA期的病人,予以的的初治方案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3周期,经治后影像学可见中央肺癌病灶显著变小,符合手术指征,为确保治疗达到pCR,遂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显示患者达到pCR。 但是患者pCR是否就是万无一失了,不用再进行辅助治疗了,在这例患者身上看到似乎并非如此,该患者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出现了右主支气管局部复发,活检基因检测未发现典型驱动基因突变,PD-L1TPS<1%。复发后予以紫杉醇+顺铂+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目前应答情况良好。 这例患者的情况激发了浙江专家们极大的讨论热情,陈奇勋教授特别指出,对肺癌手术切缘的追求旨在追求术后pCR,但pCR是不是一定等同于更好的生存获益仍待进一步论证。对此,王长利教授表示赞同,王教授还提出,术前新辅助治疗有效缩瘤的情况下,手术范围是否应当对应缩小而非遵从新辅助治疗前的既定判断,这一点临床上需要持保守态度;无论免疫治疗与否,一般认为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切缘仍应按治疗前的方案进行,换言之不能随意缩减手术范围,同样的还有关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问题,胸腺淋巴结对免疫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这是全身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身体的免疫机能还在,但是如果因为淋巴结残留导致复发,这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不利。 最后一个环节的主题是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医院刘亮教授和百济神州的刘颖慧博士分别以“免疫相关皮肤*性临床病例分享”和“智能免疫助手辅助下的irAE病例讨论”为题做报告演讲。 刘亮教授分享的病例中,接受免疫治疗的肺癌患者被发现其铁蛋白水平和皮肤*性间存在联系。这一发现对临床实操具有较大的提示意义,获得了医院曾剑教授的赞许。曾教授指出,免疫治疗正在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一过程中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现、发展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具有临床价值。 刘颖慧博士介绍的则是百济公司为临床研发的一套名为智能免疫助手的基于大数据开发的AI工具。刘博士介绍说,智能免疫助手对irAE的管理由筛查工具、经典病例库和MDT平台等功能部件协同完成,旨在帮助临床建立规范化诊疗,解决临床的用药顾虑,为患者的用药安全铺平道路。 两个半小时的研讨会很快在热烈讨论中结束,让现场专家和听会人员都感到意犹未尽,来自浙江和天津的两个疑难病例各具特色、各放精彩,而最后的免疫治疗安全性探讨也直击目前肺癌临床热点。通过整场研讨会不难看出,随着肿瘤慢病化管理时代逐步走向成熟,外科手术结合围术期以及复发后的药物治疗全程管理已是肺癌专家们的日常;而从治疗方案制定和不良反应管理的变化来看,无疑免疫治疗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肺癌全程管理的热点话题。相信在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肺癌学科将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继续为中国肺癌患者的健康谋取最大福祉。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6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拓益速递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尿路上皮
- 下一篇文章: 信迪利单抗联合以铂为基础的双药化疗用于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