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5晚会曝光的第一个案例,是“直击人脸识别,谁在‘偷’我的脸?”在这组新闻中,多个商家被曝光了一系列未经顾客授权的行为,包括利用监控设备采集人脸信息、识别顾客身份、储存信息等。

比如,上海一间科勒卫浴门店的摄像头看上去不起眼,但央视记者从科勒中国的一位零售销售主任口中了解到,门店安装的摄像头有人脸识别功能。

记者还访问了为科勒提供摄像头的科技公司万店掌。工作人员透露,国内上千家科勒门店,都安装了他们的摄像头。一旦有人走进店铺,面部信息就会被收集。

记者被科勒门店监控拍下的照片|年晚会截图

报出进店时间后,记者得到了自己的三张大头照,抓拍角度不同,但系统生成的ID都一样。只要顾客在一间科勒门店出现一次,今后再去到任何一间门店,光顾次数也会被系统记录下来。

万店掌工作人员说,面对不戴口罩的人脸,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大约有95%,戴上口罩的人也有80%-85%的概率被准确识别。除此之外,公司为商家提供的“人脸互动营销解决方案”,还能通过照片分析人的性别、年龄、甚至被抓拍时的心情。

提供人脸识别摄像头的公司远不止这一家,他们的客户覆盖也十分广泛,宝马等车厂的4s店,MaxMara等服装店,甚至超市,都会有类似的摄像头分布。重要的是,所有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都在顾客不知情的前提下展开。

不过,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相关规定|年晚会截图

而在央视记者的走访过程中,没有一个商家明确告知顾客面部信息会被收集,征求意见更无从谈起。多家店铺都可能涉及违规收集。

我们不得不担心更多的问题:连同面部信息一起,其他个人信息数据存储在哪里,它们是否被用来盈利、是否有泄露的风险?

哪个环节需要我们特别警惕?我们是否会在遍布四周的监控技术里被“温水煮青蛙”、习惯了它的存在,还是真的有某一个不能碰的人性和隐私底线?

自己的身份,连同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监视者之下|图虫创意

“顺畅”刷脸的隐忧

其实,如果单论技术本身,面部识别技术已经发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其技术原理也并没有很复杂。和其它的图像识别一样,它的原理是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然后判定这个特征是否与数据库中的特征符合、有多少概率是同一张脸。最近几年,因为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机器对于面部特征的提取和识别能力,亦有了飞速进展。年的时候,谷歌基于ImageNet训练出来的图像识别模型,准确度已经超越了人类,速度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这其实和真正的“人工智能”还差得很远。但因为它的应用实在太广,嵌进了无数的使用场景中,而应用过程又十分地顺畅,给人一种“智能”的错觉。

“顺畅”,是面部识别技术的一大特征。在推崇这个技术的人眼里,它最大程度地模仿了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即用“看”即可。毕竟,用眼睛识别一个人的脸,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功能。你拿起你的iPhone,就会自动解锁;走进家门,门会自动打开;进入学校和办公室等需要安保的场所,不用停下查证件……

但这种顺畅的交互,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没有交互”。一切都无缝地、在无声无息之间发生。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并不能以知情的方式,给出我的同意。我用我的指纹必须按在门锁上,这个“按”的动作,亦是我在与机器“对话”——我现在需要开门了。而我只是在摄像头面前“出现”,我的脸就已经给出了所有的信号,不管我想不想。

我只是在摄像头面前“出现”,我的脸就已经给出了所有的信号,不管我想不想。|图虫创意

这也是为什么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非常“隐蔽”。它是一个不需要给出“知情同意”就可以应用的技术。它出现了,它应用了,但你不知道。而知情同意的缺失,也让隐私泄露变得极其容易。到底有多少摄像头在我身边,跟踪我、记录我?我是不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我的脸?这些问题,想起来略微有一些可怕。

如何用脸“重建”一个你?

但更进一层的恐惧,来自于面部识别背后的运转逻辑——它是如何处理、如何匹配、如何运用面部信息的。

我们人有许多可供识别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虹膜、面部特征,乃至基因等等,都有潜在的数据化的可能。它们可以被记录,可以被复制,可以被传播,可以散见在互联网各处——公安系统里有我们的指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