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阿米法务

徐律师

阿米原创,可发圈发群可分享给朋友,不用于牟利即可

后台留言,接受各类法律咨询服务

1

既然北美殖民地到处都是“风景线”,为什么没有引起英国的足够重视?

这是因为,自年宫廷*变后,英国从一个君主专制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国家,且一直延续至今。

权力的轴心,也从白金汉宫一步步转移到今天的唐宁街10号。

资产阶级皿煮制度运行百年,议会对“风景线”,并不视之为洪水猛兽。

说到底,这不过是人民大众参与*治的一种方式罢了,只有*菜和集权砖制者,才会对风景线感到恐惧和不安。

换句话说,今天的英国也好,美帝也罢,倘若一道风景线都没有了,那才是真的完蛋了。

只要还有风景线,国家便不会亡。

被时代扔进垃圾堆的,永远只有撕大淋老萨老卡老齐这些渣渣。

2

虽然来到波士顿的英*士兵,并不是来开枪的,但殖民地的人们还是忍不住开始思考:

“这还是我的国家吗?他们是来保护我的,还是来威胁我的?那个大洋彼岸的小岛,那群尸位素餐的议员们,凭什么决定这片大陆上的事情?”

塞缪尔主持的当地议会提出请愿,要求波士顿的英*全部撤离,否则,抵制英国货的运动就绝不会停止。

当地议会认为,英*占领波士顿,是侵犯了殖民地人的天赋人权,也侵犯了英国宪法和殖民地宪章所赋予他们的“自治”权利。

自由之子们到处散发反对英*驻扎的小手册,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把英兵赶出波士顿。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殖民地也纷纷响应。

话说,殖民地人们的反抗精神真的很强,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英*,他们寸步不让。

当然,他们也认定对方是不敢开枪的。

自由之子们煽动民众,不但羞辱*府官员,连英国兵也不放过。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向英国兵扔个雪球,砸两块石头,骂几句脏话,还给他们起个外号叫“龙虾背”。

(因为当时的英*穿着的是红色的*装,天气冷的时候,缩成一团,活像一只大龙虾。)

其实,英*士兵也很委屈,他们确实不敢向手无寸铁的殖民地人民开枪。

再说,当时也没有辣椒弹这玩意儿。

“风景线”是殖民地人民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谁敢开枪,谁就是罪人。

3

年,总督终于顶不住了,两个团的英*撤离波士顿。

这一天,成了波士顿人的节日,他们像欢送“印花小姐”一样欢送英国士兵。

但是,塞缪尔不满足,还有两个团没撤呢,咱得再接再厉,直到他们全都滚蛋为止。

只要那个该死的《汤森法案》一天不废除,咱就一天不买英国货,看谁拗得过谁。

事实上,这两个团的士兵们,也是一天都不想在这*地方多待。

冬天的波士顿又冷又潮湿,哪比得上温暖湿润基本不结冰的伦敦啊。

白教堂区的那些大长腿姑娘,还等着他们回去*混呢。

最糟糕的是,士兵们的工资待遇很低,买瓶葡萄酒都得悠着点,而且人家还未必肯卖给你。

再加上每天耳边都充斥着刁蛮的殖民者们恶*的咒骂……这样的*日子,已经受够了。

他们也不肯用心卖命,只能敷衍着,一心想着回老家……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4

年3月5日傍晚,一个又湿又冷的*天气,英国士兵休·怀特在海关楼前站岗。

这时,一个貌似醉酒的波士顿人走过来开始嘲笑他,后来,嘲笑变成了辱骂,辱骂变成了互相推搡,最后你一拳我一脚干起来了。

四周看热闹的殖民者们顿时来了劲,一窝蜂涌上来,把怀特揍倒在地。

怀特大声呼救,正在附近的托马斯·普莱斯顿上尉立刻带着八九个士兵赶来。

英国士兵们合成一处,双方继续对峙。

殖民者们越来越多,足有几百人,大家扔着雪球,开始打雪仗,嘴里还挑衅着:

“你不是有枪吗?开枪啊!不敢开枪,就是孬种,那就滚出波士顿吧!”

一片混乱中,不知哪个紧张的士兵手抖了一下……枪响了。

这一声枪响,其他人也不知所措,昏头昏脑地跟着开了枪。

杀戒一开,就止不住了。

虽然普莱斯顿大喊不要开枪,但场面已经无法控制了。

一阵乱枪过后,11人中弹,其中3人当场死亡,另外2人几小时后死去,其余的受伤。

说起来,这群波士顿人也是作死,万事得有度,过头了就不好了。

这下好了,人家真开枪了。

他们再也不说“不敢开枪就是孬种”的话了,抬起死伤的弟兄一哄而散。

接下来轮到英*头痛了:

开枪一时爽,事后怎收场?

你把波士顿人都杀光?用武力压服他们,让他们发誓对英王忠诚,再也不闹事了?

当时的殖民地管理,用的已经是比较现代的西方法系了,资本主义模式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开倒车是绝不可能的。

就算是英国本土,也早已经没有了暴力集权生存的土壤,挂倒档是东方人的专利,西方人搞不来。

还没等英国这边想好对策,波士顿人已经搞出了一副画:画面上,英国士兵整齐划一,正在对民众开枪进行大屠杀……

这下捅了马蜂窝了,整个殖民地都沸腾了,人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严惩凶手。

这件事情,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汉考克和塞缪尔的幕后推动。他们有钱,而那些脾气糟糕的醉*们,只懂得使用暴力。

金钱+暴力=革命。

没有哪个革命者是一尘不染的,毕竟这不是请客吃饭,要做大事,就必须有非常手段。

5

最终的结果,《汤森法案》被基本废除,开枪的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基本废除”,可不等于完全不存在,有一项“茶叶税”被保留了下来。

人们也渐渐接受了,甚至连汉考克和约翰.亚当斯也不闹腾了。

汉考克觉得茶叶税勉强可以接受,而约翰.亚当斯要一心一意去当他的律师了,顺便和他表妹去过二人世界。

只有塞缪尔亚当斯还在坚持。

他既不像汉考克那样会赚钱,又不像堂弟约翰.亚当斯那样有一个体面的职业。

除了搞*治,他啥也不会。

他已经和英国*府的税卯上了,只要还有一分钱税收,那就绝不罢休。

这时候,还是没有任何殖民地人想过独立的问题,大家在意的,还是个人利益。

何况英国也不是那么坏,大家都是同胞,彻底闹掰了,对谁也没好处。

但,风平浪静的背后,有谁又能预料到几箱茶叶的纠纷,竟然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对,这便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在这之前,先说一下殖民地官员的工资。

殖民地的皇家总督(前面说过,13个总督里8个是皇家总督,5个自选)、副总督、法院法官虽然由英王直接任命,但他们的工资由殖民地议会支付,从殖民地税收里出。

年,马萨诸塞的哈金森总督通知殖民地议会,“从今往后,我们的工资不需要你们支付了,改由英国*府发。”

问题是,英国*府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为什么还要主动承担这笔工资呢?

答案很简单,还是因为《汤森法案》中仅剩的茶叶税,羊毛出在羊身上。

人家都主动说不要工资了,马萨诸塞的殖民地议会却不高兴了:

“不行,你们的工资还得让咱们发,茶叶税咱不是在缴吗?别折腾了。”

听起来,这事儿挺令人费解。

以前加点税,你们一个个哭天喊地要死要活的,如今给你们减负,不让你们承担工资,你们又死活不肯了,莫非有猫腻?

其实说穿了也不奇怪,谁给你发工资,你就向谁负责,这是人性。

以前,皇家总督的工资由民主选举的殖民地议会支付,殖民地议会掌握着钱袋子,总督们自然会向议会负责,也就是向纳税人负责。

这是权力之间互相平衡、互相制约的有效机制,也是社会契约的重要表现。

可是,如果从此后,总督们的钱袋子掌握在英国*府手里,那他们做任何决策,就会首先考虑英王和*府那边,再也不会尽心尽力为殖民地谋福利了。

最后,他们很可能会变成英国*府的一条走狗,让他们咬谁就咬谁。

这些想法充分反映了当时美洲殖民地人们的意识形态。

譬如,对自身作为纳税人的认识,对权力制衡的意识,对契约的认知态度……

这些观点哪怕放到今天,也丝毫不落伍。

要知道这是多年前,18世纪啊,我想,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强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

6

塞缪尔·亚当斯一看,机会来了!

他立即与几个志同道合者组成了通讯委员会,并和其他殖民地取得了联系。

其他殖民地的反英领袖们也组成各自的通讯委员会,逐渐发展起一套有效的联合体系。

这也是后来的大陆议会的前身。

但这个组织在总督眼里,变成了危险苗头,他警告他们不要搞小动作:

“要么你们接受英国*府的权威,要么,你们就自己独立去。”

这话说的……本来么,独立这事情,以前大家都没怎么认真去考虑过。

但真正有人提出的时候,大伙儿都不免开始考虑起来:是啊,为什么我们不独立呢?

如果放到今天,信息沟通顺畅,两边通过协商和安抚,在宪法基础上进行相关税制改革和公开讨论,殖民地的独立未必会发生。

但在当时,沟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真实民意无法准确及时地传达到英国议会那边去。

于是,年,英国议会又脑门一拍,通过了由首相诺斯勋爵提议的《茶叶法案》。

两边的裂痕越来越深……

在当时,英国的茶叶专卖权是交给东印度公司的,并规定,北美殖民地消费的茶叶只能从东印度公司进口。

但是,东印度公司却不能把茶叶直接卖往殖民地,而是必须在伦敦的拍卖行把货物拍卖给中间商,再转卖给北美商人,再通过批发或零售推向市场。

如此层层转手,价格自然就居高不下了。

更苛刻的是,东印度公司卖到英国的茶叶,要交25%进口关税。

最终吃亏的,自然就是消费者了。

无论在殖民地还是英国本土,茶叶价格都高得离谱。就像今天的猪肉一样,吃得起的,那都是土豪。

然而,并不是只有英国才能生产茶叶,荷兰人的茶叶就没有税,价格非常便宜。

于是殖民地的人不小心又当了一回“英奸”,纷纷跑去买荷兰茶叶,至于荷兰人的子弹会不会射到伦敦的哪个绅士贵族,那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

这样一来,东印度公司就倒了血霉,大家都去喝走私茶,他们的货根本卖不出去。

到了年,东印度公司几近破产。

7

在这种情况下,新出台的《茶叶法案》就成了东印度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

法案规定,卖到英国本土的茶叶,25%税款继续交,卖到殖民地的茶叶,25%税可以免。

而且,再也不用通过伦敦拍卖行,也不用走中间商,直接出口到北美殖民地就OK。

那么,英国*府损失的税收怎么办?那就用茶叶税支付吧。

本来么,茶叶税一直在缴纳,大伙儿也都认了,但是,税收该用到什么地方,英国*府和殖民地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英国*府这么一搞,就等于让北美殖民地承担起使东印度公司扭亏为盈的任务。

这件事情,你可以理解为英国*府想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去养贵族们的所谓“国企”。

可问题是,这“国企”完全是在利用英国*府的*策搞不正当竞争,玩垄断。

因为取消了中间环节,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成本大大降低,比走私茶叶还低。

当时走私茶叶每磅3先令,正儿八经进口茶叶每磅2先令,你叫那些卖茶叶的怎么活?

何况,东印度公司在北美的那些代理人,谁不是贵族们的三亲六眷?殖民地商人想要插手进去,比登天还难。

写到这儿,阿米不禁想起了那些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