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科创板开板了!

是开板仪式,而不是正式开板,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A股还必须“坚强”到开板。不信,今天开盘,今天如此重大利好,上来先是下跌的。如果是真开板,结果其实已经提前告诉你该怎么做了。

炒股买的是预期,卖的是事实。马上科创板就变成事实了,A股就该回到其原来的估值上了,至于多少点?市场会给出答案。

很多人不爱听这个话题,那种牙痒和心痛的感觉是刻骨铭心的。可是,未来,中国大概率会进入股票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炒房时代已经翻篇了。

至于未来的房价,与其不仅要盯着实业看,更重要的也是要跟着金融走。

1

真正让小编,或者说普通人感受到金融业者的厉害的是一部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中的片段。

说到深圳时竟然用了这样一句话:还有比跑得快飞得高更刺激的吗?有。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出场的头一个就是一位金融一位投行精英女性,深圳金融从业人员中的佼佼者,目前担任一家公司股票业务部董事总经理。

但她手里,仅一笔进出的单就高达20亿。

早上6点起床的她,从睁眼开始,就不会放弃任何能变现的消息。开晨会时,一边听同行的分析,一边飞速阅读超过10万字的材料,时不时的用这两杯饮品来提神。

但是,她又必须控制饮水量,因为在接下来的近四个小时内,她并没有时间上厕所。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数十亿资金的流向。

在深圳,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大概有16万人,每个人都为深圳创造了近1亿人民币的财富。

金领、精英、一单出手就是20亿、每人创造1亿的财富。

纪录片把金融从业者排在第一位,显然说明金融业是最幸苦也是最赚钱的行业,也侧面说明深圳这座城市的活力。深圳是座不夜城,也可以用金融业内自嘲的话来形容:等我死了再睡。

这一行也是聚集了全球最聪明的人的地方。

年清华副校长施一公在《不应该鼓励科学家创业》的演讲中,痛心疾首地说:“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板我想去金融公司。

中国如此,美国更如此。

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肯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

当然,美国一开始并不是都冲着商学院和金融去的,20世纪60-80年代,美国人觉得最聪明的学生应该读博士,从事学术研究;次一等的学生读医学或法学,做专业人士;读书天赋不行,更擅长人际交往或运动的生才读商科。

但到80年代,人才开始向商学院和金融学院集中。

中国呢?之前也是排斥商学,重视理工,直到90年代,-年高考状元的专业选择当中,超过45%集中于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即便是被理科状元青睐的计算机、生命科学、电子工程逐渐被金融、工商管理和经济学所取代。

中国的情况还好,有大量的科学空白,已经如华为这样求贤若渴,不玩金融的公司存在,但是到美国,除了硅谷,最大吸引人才的地方只有华尔街。

用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名言来形容这种变迁是最恰当不过的:

“我们必须去钻研*治和*事,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能够获得自由去钻研工业和商业。我们的孩子们必须去钻研工业和商业,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去钻研艺术和文学。”2

在科创板开板仪式上,几位头头们都说了什么?

核心就一句话:未来的金融市场会完全按国际标准来走。

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是按同一规矩走的,或规范或卑劣,唯有中国金融市场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这种特色的根源还是当年创立的背景有关。

以银行业为例,别看现在的利润是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但回到当年,国企从银行借钱,别说本,利息都还不上,在大家都没钱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就孕育而生了。

而今呢?小微企业没钱,战略新兴行业没钱,即便是有钱,也没有给风投套现的市场。于是,科创板就出现了。但这一次,不再是包容那些国企和地方企业,而是全面按国际惯例来。

科创板要还市场一个原来的面貌。

别以为从今以后“价值投资”会大行其道,再也没有庄家群魔乱舞了,上市公司造假等,那就完全小看了市场的风险和残酷。

对此,大家不妨看看《窃听风云》系列,真实的香港市场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机构间的博弈会更残酷。再看看,那位职业金融女性的生活状态,光看人家的付出和实力,想从他们手中赚钱,难度可想而知。

金融市场是支持高房价不二选择。

未来的北上广深,会越来越多地向金融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哪怕是深圳科技含量很高的城市,未来除了总部和研发中心,其他功能会逐步地外移,这是必然。

就像当年奥巴马问乔布斯:需要做什么,才能让iPhone在美国生产?

据其他晚宴嘉宾的回忆,乔布斯回答得毫不犹豫:“那些工作不会回来了。(Thosejobsaren’t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jd/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