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掠夺资源南下入侵的草原枭雄,遇上了不明是非宠信奸佞的中原皇帝,于是乎,一场亘古少有的“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局大变,历史流传。

“土木堡之变”大家可能都知道,瓦剌袭扰边境,挑起战争,明朝的淘气皇帝朱祁镇和头号大太监王振,带着号称的五十万大*和文武大臣数百人向西御驾亲征(四处浪)。

一路浩浩荡荡,过居庸关,经重镇宣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被瓦剌几万骑兵击溃,不仅文武官员兵士死伤殆尽,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首领也先掠去。

朱祁镇作为明朝第一个被少数民族*权俘虏的皇帝,也算是蝎子粑粑独一份了,要是放到现代说不定还能领去什么吉尼斯纪录什么的。

然而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件十分惨烈而不光彩的事件,意味着国家遭受巨大危难,更意味着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言归正传,今天老葛要说的不是“土木堡之变”后的状况,而是“土木堡之变”前瓦剌与明朝开启战端的原因。

一、瓦剌崛起

说起“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是主角,但还有一个人也是主角,他就是朱祁镇命里的魔星——瓦剌的首领也先。

自年明*攻克大都以后,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正式结束,元廷北迁。

蒙古人虽在中原大败亏输,但草原健儿实力犹存,守着漠南草原边线,明朝*队也讨不了什么好处。

双方你来我往,几经较量,逐渐形成了对峙局面。

永乐时期,蒙古地区形成了东、西两个*治势力,明朝人称东部为鞑靼,西部为瓦刺。鞑靼以阿鲁台势力最强,瓦刺则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部统领。

之后明*三征阿鲁台,西部瓦剌隔岸观火两不相帮,鞑靼溃败后实力大跌,瓦剌却借机迅速发展。瓦刺马哈木之子脱欢兼并太平、把秃孛罗,统一瓦刺各部,后立元裔脱脱不花为汗,自任太师,实掌大权,统一了漠北诸部。

正统四年,脱欢病逝,脱欢之子也先嗣立太师,势力日盛。

也先算得上是一代枭雄,凶狠狡诈,对内挟脱脱不花可汗以号令瓦剌诸部,对外软硬兼施不择手段地扩张势力,袭扰明朝边境。

正统八年,也先派兵围攻哈密达一月之久,掠获哈密部众、牲畜无数。

《明史·西域一》载,此次围攻哈密,“杀头目,俘男妇,掠牛马驼不可胜计”。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犯一向以掳掠为主,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然而也先此次进犯却不同以往。

哈密地处边疆,自古便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的称号。

明成祖永乐四年设哈密卫,实是明朝西北边防重镇,之后历年加固,逐渐成为西北边防重镇,位置紧要,守卫森严。

可以说,占领了哈密卫就相当于打开了明朝西北边境的大门。

也先所图非小,绝不是掠夺财帛宝物那么简单。

事实上,也门在进犯哈密卫同时,也在以封官、联姻结盟的方式对沙洲、赤斤蒙古、罕东等卫所进行拉拢控制。

正统十一年,明朝永乐年间在嘉峪关外设的置哈密、沙洲、赤斤、罕东四卫,尽皆落入也先之手。

也先在加强对西北诸卫控制的同时,也利用各种手段拉拢兀良哈三卫和女真,其对中原凭顾之心昭然若揭,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合适的理由与恰当的时机。

二、朝贡贸易

明朝与瓦剌之间产生边境摩擦的主要原因是朝贡贸易的矛盾。

自明成祖朱棣设置与蒙古的朝贡贸易以后,双方有来有往,贸易交流一直断断续续的进行着。

蒙古各部封建主经常派遣使臣,带着马驼、皮货等货物向明廷朝贡,期间礼部对他们的接待十分隆重,沿途要供应车辆、袜料以及解决贡使的食宿。

除此之外,使团的正副使和主要成员,都有明朝的官职,每位使臣都有定额赏赐,并且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刺封建主大量贵重物品,从经济上加以羁糜。

这些蒙古人名义上是进行贸易交流,实则是借着进献礼物之机来大明捞一笔外快。弯个腰,称个臣,就能获得大量封赏,何乐而不为呢?

明代朝贡贸易

最初蒙古使臣人数不多,三三两两,不成体系,明朝不太计较花费,常常给予厚赏,即便如此,以中原大国的府库存量也能承受得起。

然而到了脱欢、也先掌权时期,形势就有些不同了。

这一时期,东西蒙古暂时统一,使原来局部和分散的贸易变为整个蒙古地区与明朝的贸易,贸易规模和次数大大增加。

正统七年,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进奏:

“往者瓦刺遣使来朝多不满五人,今脱脱不花、也先所遣使臣动以千计。”

这下子,明朝可承受不住了。

打秋风就算了,隔三差五来一场这也能忍,现在还组团成建制的来,真以为是打土豪分田地?

是可忍孰不可忍,明英宗虽然贪玩,倒也知晓利害,立即对瓦剌下谕旨:

“尔等止遵定数容其入关。余令先回或令于猫儿庄侯候使臣同回。从彼自便。故预救尔知之。”

英宗这一旨意也算合情合理,但使团人数有增无减。不仅如此,其他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

违禁交易兵甲、弓矢、火药等物品的事情屡禁不止,而且有臣窥探明朝虚实,这对明朝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众多不利影响。

明朝不得已采取了固定赏赐额的办法,增人不增赏。来的人多没关系,赏赐就这么点,人越多每个人能分到的赏赐也就越少。

所以说对付流氓的最好办法就是比流氓还要流氓。

在明朝的流氓办法面前,瓦剌不得不屈服,但他们对中原地区的图谋之心不曾改变。

文的不行就来武的,大明与瓦剌之间朝贡贸易的摩擦逐步升级,最终也先率先发难,率兵南下,才有了后续“土木堡之变”等一系列事件。

三、联姻事件

也先南侵,大明与瓦剌之间朝贡贸易的不和谐是主要原因,但导火索是一场子虚乌有的联姻事件。

刘定之在《否泰录》中记载:

“也先求以去其子结姻于帝室,通使皆私许。也先进马为聘仪,朝廷不知也,答诏无许姻意。也先愧怒,以正统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塞外城堡多陷没。”

也先提出将其幼子与明朝联姻,明朝使节私下允诺,之后也先带着骏马进献作为聘礼,朝廷却称并不知情。

这样的事也先要是能忍下来,那他也称不上是草原上叱咤风云的瓦剌首领。

明英宗被俘

于是乎,他带着自己彪悍的骑兵部队南下掠夺复仇,为自己上当受骗要个说法。

明代当时包括史官刘定之、兵部尚书于谦都曾对这一事件有过相关记载,但也有史学家对使臣私许联姻事件提出质疑,认为这只是当时人们的传闻。

小编觉得,不管这一联姻风波是否存在,也先南侵都不可避免,这是由两个*权的民族性质决定的。

以瓦剌为首的游牧民族没有农耕基础,想要获得生活物资只能前往中原掠夺,其朝贡求得赏赐与武力掠夺财帛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不同手段而已。

本文由老葛历史铺原创,欢迎在下方留言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