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院读书会有一个“一年推荐本书”的计划,到今天,已经推荐了本。推荐人主要是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同时也包括后院读书会专家团成员以及一些后院的资深书友。每周一到四(公众假期除外),推荐人会在会员群里以语音的形式分享好书精粹,每次时长在10分钟左右,既有文史哲类书籍,也包括自然科学生活艺术等品类,既有新书,也有经典旧书,旨在构建一个博雅人生所需要的阅读地图。

年春节将至,特此汇编书单回顾;这样一个阅读马拉松也将在新的一年迈向新的进程。

后院听书——“一年读本好书”计划:

:王绍培、宋黎鹃;

:王绍培、宋黎鹃、邓诗琳、许涛、张璇、李凯芳、*沭宁;

: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推荐。

50

《四本书拼出的摇滚史(上)》

“我信善的力量,我相信爱的存在。但所谓的嬉皮士运动实在滑稽可笑,不过是些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跟自己的父母作对罢了。”

推荐人:刘忆斯

四本书拼出的摇滚史(上)

51

《四本书拼出的摇滚(下)》

鲍勃·迪伦《改变的时代》题词:“是的,我会偷取别人的想法……无论一个词、旋律、一个故事、一句诗、风中的调子——一切能打开我灵感的东西。”

推荐人:刘忆斯

四本书拼出的摇滚史(下)

52

《童年》作者:罗大佑

“诗人都是敏感的,或者说凡是敏感的人都有成为诗人的潜质。罗大佑是诗人吧,读他的《童年》时我是这么认定的,因为我很容易就发现了他的敏感。《童年》或者《光阴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诗,理由很简单,你总会被它们所感动。”

53

《走出荒野》作者:[美]谢丽尔·斯特雷德

奥普拉:“这趟徒步之旅教会你什么?”谢丽尔:“接受。我必须接受时间的事实、公里数的事实,夏天的事实,人生的事实……一遍又一遍。”

推荐人:徐斌

54

《蓝白红(影评)》

“蓝白红三部曲中的人物,大都有一张寂静的脸,尤其是主角。又尤其是女主角。如《红》中的瓦伦婷。又如《蓝》中的朱丽叶。她们的脸都被寂静笼罩。与寂静同在的是掩饰不住的忧伤。”

55

《聆听父亲》作者:张大春

“虽然书名是《聆听父亲》,但声音并不仅仅来自父亲,其实是多声部的,所有属于张家的那些人都发了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自始至终,最主要的声音是张大春自己的,别人的声音通过他来转述,而他想象中的最直接的听众是他尚未出生的儿子。”

56

《斯普特尼克恋人》作者:村上春树

人生有现实的这一侧,还有不那么现实的那一侧。有时候一个人自己就有这样的两侧。有些时候,别人是你的那一侧。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一书里,堇是“我”的那一侧,敏是堇的那一侧,敏和堇以及“我”各自又都有内在的那一侧。我们有时维持着看似不错的平衡,无非就是这些侧面都还存在着吧。

57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作者:刘道玉

说到大学校长,名气最大的无疑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几乎成为北大乃至中国“永远的校长”。刘道玉呢,可惜他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离开了武大校长的位置,不然他大有机会成为一个知名如蔡元培的校长。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损失。

58

《闲暇:文化的基础》作者:约瑟夫·皮珀

皮珀说,“当一个人和自己成为一体时,和自己互相协调一致之时,就是闲暇。”我们或者马上就想到一种真正的闲暇状态,那就是游戏。但是,皮珀心目中的闲暇不是热衷棋牌麻将之类游戏的人,而是静观默察的人,这样的人基本不活动、不出声、不干预,他面无表情的享受着思考带来的愉悦,他在静观默察中整理自己并且拯救自己。因此皮珀说,闲暇的能力是人类灵*的基本能力,只有在闲暇中人性才完整。

59

《纯粹理性批判》作者:康德

康德的“自由”指的是:“亦即在所有问题上都公开利用一个人的理性的自由”。康德又进一步地限定这个自由是“理性的公共使用”。康德说,“理性的公共使用就是任何人作为一个学者在阅读整个世界的公众面前对理性的运用。”

60

《瓶花谱》作者:张谦德

“真正爱花之人享受赏花之事:观赏千株万株花卉,彻底探索花之千变万化;欣赏一枝或寥寥数朵花便觉乐趣无穷;嗅叶片便知花朵大小,看根茎则晓花色红白。”

推荐人:王燕

案头野趣

《瓶花谱》

61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推荐人:王羲烈

勇者如何生活

《斯通纳》

62

《从历史看组织》作者:许倬云

“企业经营,借用太史公的譬喻,与治国及用兵都有相通之处。而且,治大国如烹小鲜,只要是人类的组织体系,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都会涌现。”

63

《从历史看领导》作者:许倬云

“正如许倬云所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领导,差别不过在领导人数的多寡而已,这跟韦伯赋予领导“其里斯玛”的神魅颇不一样。最起码,你是一个人的领导,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你肩负着管理自己、领导自己、实现自己的重任,如果你混得不好,跟你自己这个领导差劲的关系尤其大。”

64

《大历史不会萎缩》作者:*仁宇

所谓“大历史”,在经济学方面解释,则是*仁宇的自家体会:整个中国的历史自先秦至明清,可以连贯的用财*税收解释——钱怎么来、怎么用等等。而“大历史”的总体含义,无非是说,历史的演变是有原因的,而历史的整体意志,并非个人可以完全掌控的。

65

《夜航西飞》作者:柏瑞尔·马卡姆

“无论对谁来说,一万只颜色亮丽的火烈鸟齐聚一堂的景象,都会在多年之后回想时变得不可思议......我就在这壮丽的背景下训练马匹。——柏瑞尔·马卡姆”

推荐人:洛熙

我独自度过了太多时光

《夜航西飞》

66

《*金时代》作者:王小波

王小波的中国式的黑色幽默——一种大智若愚的、顽童般兴味十足的、尖锐而逻辑的恶搞——是他全部文字最显著的特征,尤其见之于他的小说。他的小说的成就恐怕还是超过了他的杂文,同时也超出了这个时代的……鉴赏能力。

67

《身份的焦虑》作者:德波顿

身份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跟黑格尔所谓的“承认的欲望”关系极大,一种要比别人优越的欲望其实是历史更大的动力,这是黑格尔的理论。福山发扬了这个观点。不过,只有德波顿才把这个话题讲得如此清通、透彻并且没有哲学的沉闷。

68

《集体失忆的黑暗时代》作者:雅各布斯

雅各布斯所谓的遗忘是“集体失忆”,紧跟着集体失忆而来的就是“黑暗时代”。黑暗时代是文化的尽头。“所有‘黑暗时代’都是可怕的煎熬,要比地震、战争、爆炸、火灾中那些受惊吓的幸存者所遭受的暂时失忆还糟无数倍。”

69

《我只是想看看》作者:叶丹

波西米亚人的精神苗裔所写的一部“笑忘书”,采用特别的生命行走方式正告它的读者,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它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令人着迷,不可思议,建议你只读一遍就好,阅后即焚,因为它的主人不怀好意,她在诱惑你抛开现在唯恐失去的事业和生活。

70

《生死疲劳》作者:莫言

“莫言以嬉笑怒骂的笔调、不加掩饰的酣畅淋漓,揭示了人类生活最为浊暗的种种侧面,并在有意无意中寻得具有强烈象征蕴涵的纷繁意象。”

71

《庆祝无意义》作者:米兰·昆德拉

“舞台上演着一部热闹非凡的人间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72

《我是卖豆腐的,我只做豆腐》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73

《动物有意识吗?》作者:福尔克·阿尔茨特

“如果猴子撒谎,如果猫儿有思想,如果大象痛苦忧伤。动物能够思考吗?它们有情感吗?它们对自己是否有所了解?”

推荐人:梅朵

如果动物像人一样作出反应

《动物有意识吗》

74

《小王子》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佩里

所有把童年理解为前成年阶段的想法都是大有问题的。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不妨读一下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在本童话书里,童年不是一个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生命阶段,而是一个有别于成人的另一种人生。它不仅是独立自足的小世界,而且是一个发现大人局限性的坐标系。我看重这本童话的认识价值。

75

《哥伦比亚的倒影》作者:木心

而木心以他一人之力,以文学为方式,接上了汉语写作的另一些美学源头,并清理了淤塞的河床,使所有我们习惯的文化或者时代的堤坝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可以被清澈的水流淹没,这是非常有意味的。

76

《小团圆》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深知弗洛伊德。书到结尾时写梦,很少做的一个好梦是这样的:蓝天白云,青山木屋,阳光树影,小孩出没——都是她自己。“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醒了。二十年前的电影,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这样的留恋和深情,不当成自传来看可能会好一些。

77

《文明的孩子》作者:(美)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强调在书籍的海洋上,我们需要罗盘。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怎样才可以为自己找到这样的罗盘呢?布罗茨基提供的办法是:阅读诗歌。因为,“诗歌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仅仅是传导人类体验之最简洁、最浓缩的方式;它还可以为任何一种语言操作——尤其是纸上的语言操作——提供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

78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

一个文化的深层结构,跟它的“良知系统”密切相关。“良知系统”跟遗传系统相对,乃是一个人工世界或谓文化世界对人的“设计程序”。孙隆基指出中国人的“良知系统”是静态的,主要是维持结构的平稳与不变。而西方的“良知系统”,则是动态的,是一种权力意志的无限冲动,因此西方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不断成长、不断改进的意向带入到各个方面。

79

《返璞归真》作者:(英)路易斯

这里不谈基督教。我要说的是路易斯提供给我们的方法论的启示。人类有那么多不同的文化以及文明,在很多时候,我们看见的都是化简为繁的工作,那就是解释不同文化或者文明的由来以及彼此的差异,人们总是淡忘了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间,其实存在着最大公约数。

80

《夏山学校》作者:(英)A.S.尼尔

“夏山学校主张尊重孩子的天性,以爱鼓励孩子自由发展。许多孩子来夏山之前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觉自发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推荐人:王羲烈

自由与尊重,才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夏山学校》

81

《空谷幽兰》作者:(美)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

推荐人:青茶

隐士的天堂

《空谷幽兰》

82

《冷记忆》作者:让·波德里亚

冷记忆或者也可以叫着酷记忆。首先是文字的酷,然后是思想的酷,不用说情感也是酷酷的。波德里亚说,“一切暧昧的东西都是女性的东西。一切不暧昧的东西都属于男性的范畴。这才是真正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即不在性器官中,也不在生物学方面。”这种陈述的方式也很男性,因为一点也不暧昧。我喜欢他这样表述的方式,至于意思是不是无懈可击,其实倒大可忽略不计。

83

《惶然录》作者:(葡)佩索阿

佩索阿是在“头脑里旅行”的:“*昏降临的融融暮色里,我立于四楼的窗前,眺望无限远方,等待星星的绽放。我的梦境里便渐渐升起长旅的韵律,这种长旅指向我还不知道的国家,或者指向纯属虚构和不可能存在的国家。”文字是这样醇如美酒,它需要多少寂寞来酿造,或许只有佩索阿自己知道。

84

《枕草子》作者:(日)清少纳言

清少纳言热衷于美、热衷于好玩和有趣,热衷于东家长西家短的日常八卦,她卑之无甚高论,兴之所至地写看见的、听见的、想见的一切,一点也没有把事情动辄上升到形而上的不良苗头,更绝少说教的德育教师习气。与此同时最为难得的是,她的趣味是优雅的、清新的、机智的,于是又恰到好处地避免了妇女同志们一般难以避免的鸡零狗碎和庸俗无聊。

85

《练习的心态》作者:(美)托马斯·M·斯特纳

“事实上,人生本身只不过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一种永无止境的优化各种行为的努力。”

推荐人:蒋涛

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

《练习的心态》

86

《威尼斯日记》作者:阿城

阿城到底是中国文人。他的这些文章跟明人的小品非常神似。当然,他的秘密,我以为是,在别人以为思考应该停止的地方在思考一下。他骨子有这样的意识:热铁未必不能再摸。

87

《逻辑哲学论》作者:(奥)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热衷于用最俭省的语言来传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因此,格言就成为他得心应手的写作。《逻辑哲学论》里面最知名的短语是“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情况,就应该沉默。”他用这样突如其来的短语结束一本书。这样的短语总是具有某种神秘启示的意味。

88

《博尔赫斯八十忆旧》作者:(美)巴恩斯通

博尔赫斯在接受这本书中的这些访谈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因此他不止一次被问及死亡,谈到死亡。他把自杀看着是属于自己的一件强大的武器,但他并不主张使用。他把死亡视为伟大的拯救,因为死亡可以把他完全抹掉,彻底湮没。“我视不朽为一件可怕的事……我肯定我个人不会永垂不朽。我感到死亡将被证实为一种幸福。除了被遗忘、湮没,我们还能期待什么更好的事呢?我就是这样感受死亡的。”

89

《自求简朴》作者:杜安·艾尔金

所谓“自求”,是自己心甘情愿的;所谓“简朴”,则是“目标单一,内心真挚忠诚,避免外界的扰攘,舍弃那些与生活目标毫不相干的拥有……”“过简朴的日子,就能把生活的内在心态与外在境遇,结合成既富有生气、又富有意义的整体。”艾尔金特别强调,简朴不是贫穷。它是清楚区别了“需要”和“想要”的差异之后,把自己的欲望调适到“需要”的区间之内,把太多的“想要”一一拒之门外。

90

《伪雅史》作者:(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

在我的左手边放着鲁维洛瓦的《伪雅史》——一本我正在阅读的书。所谓“伪雅”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装逼”,而“伪雅史”也就可以翻译为“装逼史”了。现在的风尚是这样:一定要直截了当地说,把本能的力量表达出来,用不着顾忌文明社会的条条框框,否则就是装逼。

91

《正能量》作者:(英)理查德·怀斯曼

什么叫“正能量”?这本书的定义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就是正能量,能量小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情感。”毫无疑问,能量是有方向的,让我们成为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人是有办法的。

92

《正能量》(同上)

93

《鸦片战争》作者:蓝诗玲

“本书以鸦片战争事件为中心,分析了中西方世界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对于与此次大战相关联话题的不同叙述、历史记忆,进而说明种种因狭隘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偏见。”

推荐人:刘敬文

不要对真实视而不见

《鸦片战争》

94

《逃避主义》作者:(美)段义孚

逃避并非没有标准。“好”就是终极的价值尺度,“做得好”就是我们的全部努力。段义孚说,“人类全部的奋斗史就隐藏在这些问题的背后。用我们的一生去探索这些答案。我们一定要尽力照着‘好’的最高标准去行动。这是我们今生能够抵达天堂的捷径。”

95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为了确保第二天清晨五点起床跑步。村上要在十点之前就寝,“所谓的夜生活几乎不复存在,与别人的交际往来无疑也受影响,还有人动怒发火,因为别人约我去哪儿玩呀,去做什么事呀,这一类邀请均一一遭到拒绝。”村上对此倒也心安理得:“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四方讨巧。”他很早就明白:“到一定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

96

《娱乐至死》作者:(美)波兹曼

得出“娱乐至死”的结论并非轻而易举。波兹曼的工作是一项示范。他从电报的发明着手分析。电报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跟信息传播者的速度相分离,其结果是,“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共话语一种崭新的含义。”波兹曼说。在印刷术统治的时代,信息是要跟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呢,“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

97

《台湾四百年》作者:许倬云

正如许倬云所说:台湾进入中国历史的同时,亦进入世界史,因此,“本土的、中国的、世界的,这本身就是台湾的宿命。”这个宿命今天还是如此。台湾不可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来规划其发展远景。唯其如此,台湾因此又具有某种启示意味,台湾走过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98

《胡兰成:天地之始》作者:薛仁明

一本书总有一本书的好。一个人也是这样。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有时候,我们喜欢拿一个人的好跟这个人的不好来辩论,真是欲辩之论,何患无辞。胡兰成有一点好,就是人也好,事也好,喜欢看其好,薛仁明说这个人有“向光性”。他写那些女人,个个都好。说到民间,总是“可喜”。他说这些时,不像是套话。

99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德)康德

康德立足于无人可以怀疑的“纯粹实践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

《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

推荐人:慕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添加“后院小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