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难了!别人的房子都涨了,为什么我的不涨?信息不对称,怎么办?看房看的太累了,不想再看了!多数家庭购房都会经历:刚需,改善,高改,投资这几个阶段。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过一次以上购房经历的人,会比首次购房完全没经验的人更谨慎,在家庭置业中也更愿意投入更多学习成本。刚刚买完房的人,都会感叹一句终于买好了,皮都磨掉几层。为什么会这么难?房产交易大概是99%的人,一生中经历的最大单笔交易。而我们国家是户口和住房绑定在一起,所以房子就不仅仅是解决全家的居住问题了。还同时关系着:孩子能不能上好的学校,家人上班距离远还是近,能否享受城市的医疗配套资源。还有一个更核心的原因,它关系着:家庭资产是增值还是缩水!所以不光普通人买房难,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买房一样容易犯错。讲两个身边朋友买房的真实案例:某H,房地产从业者,年从深圳回成都首次置业,有孩子且需老人帮忙照顾,所以他的想法是最低买个套三双卫的房子;要离学校近的,首选新房,次选二手房,预算万以内,首付30万以内。考虑到他是过渡的首次置业,我给他建议是:首选增值潜力大的,次要考虑居住功能性。他自己不知道在哪里听说了东穷西贵的说法,加上青羊区教育比较好,把目标锁定在了青羊区内外光华范围。根据他的要求,我给他推荐了:光华泡小板块中铁西子香荷一套85平米的套二,带装修。总价刚好万以内,首付不到30万,建议他套二先过渡,泡小学区房,未来增值快,孩子上完小学就可以置换。他自己看中了万家湾板块的元益花园新房,平米的四房,清水,总价90万,首付27万多,读同辉国际小学;后来买了这套。年,小孩要上一年级了;多方打听后他觉得同辉达不到要求,决定提前置换到光华泡小的西子香荷;元益花园卖了万,他挑中了一套87平米套三的房子,总价万,需要补万。而同小区他当年没买的那套两房,大约能卖万,如果他当年听了我的建议,他只需要补25万就能置换这套三房。这就是典型的首置过渡阶段,舍弃小区品质,选择更大面积,做了错误的选择,导致房子增值落后于大势。另一个案例:年,我一大学同学,高新西区华为上班,夫妻两自己比较倾向于高新西区板块,自己去看过几次,首选新房。预算大概在万左右,他们是首次置业过渡,而且收入比较稳定,预计几年后换房的概率很高。详细沟通后,建议他们不要局限于高新西区板块,推荐他们去看高新区,增值更快;投住分开,先上车,暂时在高新西租房住。参考了雅颂居,复地金融岛,合能璞丽,中洲锦城湖岸几个盘,最后选择了中洲。他们自己很犹豫,最后考虑再三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在中洲排了号,选房时买了套平米的套三新房,总价万。现在价值万,而他们看的高新西的楼盘虽然也涨了,但是二手总价大概只在万左右。他们买的房子能跑赢大势,主要是选择优质版块,没有局限在上班的附近,首套房选择对了,再换房也很轻松。这两个案例证明,家庭置业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做好取舍,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做对应的选择。普通人一旦做了错误的选择,很容易起点上就被同龄人拉开差距;被拉开差距后,绝大多数人会把它归结为运气,实际是自己眼光的问题。作为旁观者,道理看起来都很简单,而实际买房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究竟是难在那里,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些因素:

1.不愿意花成本去学习,买房太随意

很多人有一种心态,觉得买房还早,整天忙着搬砖,等到意识到需要买房的时候,发现自己面对市场,两眼一抹黑。于是开始没有规划和目的性的到处看房,等看累了,开始胡乱下手,几百万花的跟几千块一样随意。房住不炒是国家*策,房子当然是用来住的;但事物发展有它的客观规律和阶段。即便已经高速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美国,大城市的房子依然没有脱离金融属性。房子跟很多附加资源相关,用家庭绝大部份收入来购买,是普通家庭持有的最大资产,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改变。因此房子的属性决定,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学习,它对我们的重要性完全值得我们投入。2.购房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一般购房者买房,都是通过代理中介或者开发商的置业顾问获得信息,无论代理中介还是开发商的置业顾问,都属于开发商营销体系的一部分。首先是经验的不对称,开发商卖过的房子,少的上千套,多的几万套,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而购房者很多一次都没买过,十几套已是非常少见!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购房者从看到楼盘广告直到走进售楼处,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保安怎么迎宾,咨客怎么问好,客服怎么倒水,样板间装在几楼,看什么景观;每一处细节,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营销氛围。跟你买房密切相关的重要数据,如楼间距、整层平面图、不利因素(停车场出入口、垃圾收集点、临路噪音);视野和对视关系、日照采光、户型缺点、装修等等重要指标,都不会交代的太清楚。这种严重的经验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大部分人只能按照开发商的营销套路走,至于是否真的买的适合,大部分人都是碰运气。既然经验与信息都不对称,那么购房者应该怎么做?善于运用工具的同时,找到能在专业上帮助自己的人,去改变这种不对称关系,就像打官司需要找律师一样。3.找不到值得信赖的专业的人售楼处看房,销售都自称是你的专属置业顾问,对你礼貌有加。但事实是,他们跟你讲的楼盘的价值,未来发展潜力,对比竞品的优势等都是开发商固定说辞。至于楼盘的缺点和风险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用难以分辨的小字,密密麻麻的印刷在摆在墙角的展架上。而这所谓的风险提示,也根本不是为了提示你,而是为了在你发现问题维权的时候,用来规避风险。而你的真实需求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因为他们更关心业绩和每个月从开发商那里得到的销售提成。世界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谁给他们发薪水,他自然维护谁的利益。还有一部分购房者,习惯问身边的朋友,不否认的是部分购房者确实身边有资深的了解市场,懂得购房的朋友。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所谓很专业的朋友,其实跟你自己认知没多少区别。4.过分自信,学了点皮毛就以为自己是行家了你只能赚到认知范围以内的钱。房地产交易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即便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也是需要在律师的协助下进行的交易。很奇怪的是在我国买房子可以跟买菜一样简单,我们国家买房很简单吗?还是因为我们比老外更聪明吗?其实都不是!是我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购房者在买第二或者三套房子之前,购房都会走弯路;意识不到自己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或者意识到了,已经晚了,只好听天由命。普通家庭购房只要一次踩坑,就会对家庭资产的运转产生5年以上的影响。一个身边人踩坑的真实案例:某W,室内装修设计师,自认为也是天天跟各个楼盘和房子打交道的人,觉得自己应该比较懂房子;在家庭置业路上,连续犯了两次错误。第一次成都楼市年大涨之前,他用家庭积攒的20多万首付买了一套温江老城区50万的老破大。而当年他只要肯每个月多还0元月供,就能在主城区用同样的首付买一套次新电梯房。结果当然很明显,50万的老破大,涨到了70万;当年的次新二手房,则已经从万涨到了万。第二次年成都房价持续上涨的时候,他听了中介的忽悠,要投资一套,计划着把老家镇上的一套价值20多万的房子卖了,去买一套总价40万的天府新区的公寓。结果公寓是买到了,老家房子没卖出去,现在两口子被逼的白天上班,晚上去地铁口卖炒河粉,还公寓的按揭。公寓则空置在那里,每个月还得交4.5/平的物管费。如果他在第一次买房时,做了对的选择,然后不去踩公寓的坑。他现在应该是可以买改善房了,而现在别说改善了,什么时候能脱坑都感觉遥遥无期。典型的对楼市认知存在问题,为盲目自信做决策付出了代价。5.有太多干扰因素影响你的判断买房的路上,听到类似的声音很多,有的说房子肯定还会大涨的,赶紧买,我当年买的xxxx板块的xxx房子,现在翻了两倍了。有人会告诉你,千万别买,房价太高了,肯定会跌的,现在买了就是高位接盘。打开自媒体更是吵翻了天,一半的专家说房价要涨,另一半的专家说房价会跌。这还只是来自外部的,还有内部的不同意见?老公想要上班近,老婆想要学区房,口袋的预算又不支持都满足;到底该听谁的呢?我的经验是:在是否买房,什么时候买房这件事上一定要听女人的。男人爱面子所以男人爱看车买车;女人天生需要安全感,更注重家庭,所以女人买房子。而在买什么样房子的时候,则要听男人的。女人感性,看到的往往是细节;而细节并不影响大局;而男人理性,会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更全面,不容易踩坑。购房者在买房的时候,不需要有分析研究的能力,但是需要有区分对错做选择的能力,在面对纷杂的信息的时候,不至于跑偏。6.认知范围局限了你的选择和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范围,普通人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很难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来思考问题。就像我们每个人都玩过扑克牌,如果没人提醒你看,有多少人能自己发现,方块8的中间真的有个8。落到买房这个事情上,大概也会出现这些结果:我为什么买了五块石,是因为我在荷花池上班;我为什么买了航空港,是因为我有个朋友住那里,他跟我说那边生活购物方便,可我住过来才发现航噪这么大;我为什么会持有一套5年都没涨过价的老破小,是因为压根没考虑换房的问题;我在天府二街上班住在金牛区,我每天穿城上班,为什么我从来没想过把房子置换到南门?我住在青白江,地铁我盼望了10年了,为什么我不马上把房子置换到我理想的板块去,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我们都是楚门,生活在自己认知中的桃花岛上,之所以跳不出命运的圈圈,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从未想过。一般置换购房者群体中,90%以上的驱动力来自小孩上学,对好学校的需求。彷佛不是小孩上学,大家根本想不起换房这件事。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词:优化家庭资产配置。孩子上学了才想到换房,说明大多数的家庭,还没有主动寻求优化家庭资产配套的意识。说到资产,投资,大部分人先想到炒股,基金,债券,甚至存银行拿利息;一部分人会想到开公司,做生意。中国过去的20年,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普通家庭来说,房子才是家庭资产保值增值,最优质的资产。

7.没有系统性规划,买房看到点而忽略了面

10多年从业来,接触过的购房者很多,客观的说近几年来,大部分的购房者已经有了初步正确的选房逻辑。就拿成都选二手房来说,正确的逻辑是优先圈层和板块;然后考虑楼盘和房子本身。板块>楼盘>房源,按照这个逻辑选房可以保证买的房子不会踩坑。但明白是一回事,实际选房的过程中,能做到这么理性选择的人很少。更多的情况是,人们会特别在意自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