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碰瓷直男癌都
?每晚20:00与你相约 差点被我爷的“闪电五连编”整蒙圈我爷从不避讳他在解放前要过饭,因为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迎来他解放后的高光时刻——入*、当选生产大队长、娶地主家小姐,并在凡事都按计划的计划经济时代,毫无计划的生育了八个子女。我爹吸取我爷的教训,做任何事都会有计划,于是在计划生育管理最严的那几年,先按计划生下我,然后再通过打游击的方式,按计划生下我两个弟弟。在农村,三个儿子是件母猪见了都会绕道走的令人尴尬的事情。但我爷不以为意,也不以为然,他始终认为多子多福。有一次,他甚至用有限的历史知识开导我爹:咱祖上有位老乡叫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为啥叫朱重八,就因为他在家族中排行老八,如果他爹嫌儿子多,认为六六大顺,少生两个,那历史上也不会有明朝啥事了。当时是年底,我作为某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名后生,刚读完一本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爆火历史书籍,自认为算是半个明史专家,就插嘴说了句:“不对啊爷,我记得你说过,咱们祖籍是江苏沛县的,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咋又变成朱元璋了。朱元璋不是安徽凤阳人吗?”我爷一翻眼:“广播里说的,能会错?”我被爷爷的气场震得顿时有点蒙圈,但心里还是感觉不以为然。直男癌的杀伤力有多大几年后,我大学毕业,就职于一家杂志社,闲暇之余,开始给《百家讲坛》《文史天地》之类的大众历史杂志写稿。我当时写稿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给自己挣点彩礼钱。不怕你笑话,我在大学毕业前,是个纯种的文艺青年,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在各类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我每发表一篇,就拿着样刊去“诱骗”女文青做我女朋友。当然,一次都没成功。后来有位女文青实在看不下去,试图用话点醒我:“你别光与女孩聊文学啊,聊聊晚饭吃什么,也挺有意思的。”我说:“食堂就那几样菜,实在没啥可聊的。”……不知为何,那之后凡是认识我的女孩见我都会绕道走。▲冒着掉粉和被砍的风险,放两张大学时候的照片(最右侧为本尊)“铁锤妹妹”给我留下的后遗症知子莫若父。我爹通过旁敲侧击,发觉我在女孩云集的师范大学都没找到女朋友,就在我毕业前夕给我安排了一场相亲。女孩是我大姨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小三岁,但比我高半头,长得很壮实,也很有劲,握手的时候我差点脱臼。有段时间我一直想用一个词去形容她,但没合适的,直到后来有一次听岳云鹏的相声,提到“铁锤妹妹”,我才把这个心事放下,没有变得魔怔。“铁锤妹妹”倒是很腼腆,整个相亲过程基本都是我问她答。她唯一主动问我的问题就是毕业后的打算。我说我想去做编辑。她点点头,却说:“编辑?干什么的?”我指了指她旁边的一本书答:“你平时看到的书或者杂志,都是编辑做的。”她哦了一声,也不知是明白了还是敷衍我。很显然,我对“铁锤妹妹”很不满意。回家后,我强烈要求回绝掉,我爹不同意,说:“现在不是你挑肥拣瘦的时候,你看不上她,她还不一定能看上你呢。”这话显然伤及到我的自尊,我直呼不可能。话音刚落,我爹的手机响了,接通不到半分钟,他铁青着脸挂掉“对方没同意,嫌你个子矮,也不挣钱。”我不服气,后来又去相了几次亲,都是见光死。那之后,我像被人捏着鼻子灌十瓶太太口服液,变得心服口服。别人父母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我爹只关心我翅膀硬不硬我工作一段时间后,稿费收入越来越多,事业算是有了起色。但我爹一直拿我这辈子会打光棍的事反复刺激我,无奈之下,我只好回老家做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学校女教师多,你懂的)。其实我爹是有做教师情节的,当年他为了考我们县的师范学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还是成了我们村窑厂一名搬运工人。他多少也有点不甘心。正如世上有一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蛋,让下一代翅膀变硬使劲飞。有段时间,我对我爹的某些做法和想法总有点嗤之以鼻,但近些年,不知为何,每次回想我爹在窑厂苦钱时的情景,心里又异常的发酸。不煽情了,继续回到我做老师这件事上。实话实说,我在心里倒是从来没有排斥过成为一名人民老师,当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上师范大学也是我主动的选择。只不过,真当我做了教师后,我又遇到了一些尴尬。尴尬一:我平翘舌不分,并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大学时为了拿到教师资格证,补考了三次普通话愣是没过,最后还是花钱通过校外中介才算勉强蒙混过关。尴尬二:因为我普通话不过关,说话有时甚至有点磕巴,这就导致我上课的效果不佳,每当我讲到兴奋时,目光所到之处,却发现学生不是在埋头睡觉,就是在做其他学科的试题。尴尬三:历史课本微言大义,学生水平又参差不齐,同样一个历史知识点,有些人不听课就知道咋回事,有些人恨不得把教材上的字扣下吃掉,也不得要领。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陷入了纠结。时间是年的5月。当时,现象级历史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早已连载完毕并结集出版,我也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套。由于这套书非常符合我的阅读口味,半年时间内我来回翻阅了不下两遍。作者当年明月亦成为那几年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我呢,时不时还在为将来可能会产生的结婚彩礼犯愁。虽然我讲课水平不咋滴,但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也是尽心尽力。班里有几位比较上进的学生,经常在课余时间就某个历史上的人和事征询我的看法。我向来不喜欢臧否人物,大多数时候都是推荐他们去阅读一些相关图书,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考。其间,我推荐最多的书还是那套《明朝那些事儿》。然后有一天,一位学生突然问我,《明朝那些事儿》只讲了明朝一朝的历史,有没有类似的图书,最好同样的风格,把整个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都讲完的那种。我毕竟算是历史写作圈内的人,当即就非常肯定的回答:“没有!至少我没有看见过。”学生哦一声,但眼神里明显透露出很大的失望。我又陷入了纠结。出书事小,无后为大时间再往前推移一年,也就是年5月份前后,我还没有从杂志社辞职。由于我每月同时给五六个杂志供稿,历史、散文、小说等各类文体都写,转载率还挺高,渐渐有了些名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凤凰出版社有位王姓的编辑联系到我,问我能否写一部关于先秦历史的通俗读物。我那时还没真正出版过书,非常高兴,就同意了。我与王编辑很聊得来,从大纲到内容,从文风到定位,无所不谈。因为当时《明朝那些事儿》正火的一塌糊涂,我就想参考其风格与名字去写先秦的历史。但让我没想到的是,王编辑在最后时刻居然表示反对,建议我还是尽量保留自己的写作风格,理由是在读者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跟风相当于给自己挖坑,然后她发了一些诸如《唐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之类的跟风之作给我看。我认真研读一下这些跟风之作,质量确实良莠不齐,遂决定先按自己的思路去写,名字就暂定为《纸上*脸历史课》吧。说干就干,我很快就写好了大纲与样章,并通过邮箱发给与我熟悉的一位出版界资深编辑李君莉女士看,想让她帮我把把关。君莉老师看后非常喜欢,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同时给出她的建议:以我对你的了解,只写断代史有点浪费了,你考虑下是否可以去写中国通史。▲从萌芽到长大,一晃,《*脸历史课》已经有十多年了我再次陷入了纠结,因为我若写断代史的话,能很快拿到稿费,凑足彩礼,并很快娶上媳妇。但如果写中国通史的话,猴年马月都不一定能完稿——即使能完稿,拖那么久,市场千变万化,也不一定能出版。万一没钱打了光棍,我爹按计划给我安排的传宗接代任务,就有可能泡汤。所以,出书事小,无后为大。她说,你写的书稿就是我的彩礼我与她是通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5749.html
- 上一篇文章: 印尼锡纳朋火山剧烈喷发火山灰达
- 下一篇文章: 在股市,你差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