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的“范努”(?????)一词,常令人困扰,既指技术也指艺术,有时还和学术挂上点钩。比如阿拉伯人喜欢用“翻译术”(??????????),尽管他们也用“翻译学”(??????????),两者讲的其实是一码事。阿拉伯古籍中,这个词偶尔还用来表示门类章节。

至于说阿拉伯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每每提及的“七术”(????????????),名称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说的是起源于民间诗歌的七门体式。七术诞生于下层民间,大都使用方言土语或半标准语(?????????),也不怎么讲求语法。而后被文人墨客看上了,觉得不错,便“接管”过来。他们属于上九流,故用“官话”也就是标准语加以修润美饰,保留原有的韵律简洁、措辞通白等特点,最终将其升格为“术”。

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七术介绍里,讲的最多的是所谓格律,对应汉诗解释即字数、句数、押韵、平仄、音步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阿诗中也有类似平仄的规则(?????/?????),以词的动符静符区别,我们姑且对译为“声调”,用平仄终归有点别扭。同时阿诗对音步(???????)亦有一定之规,而且十分重视。阿拉伯人自古至今有关这两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统称为“阿鲁德”(???????)即韵律学。这个术语本身倒没什么玄乎的,就是第一部韵律学著作的作者是在一个叫阿鲁德的地方写的。只是相关内容,至少让我感到有点晕乎。所以下面简要介绍阿诗七术,涉及阿鲁德的基本回避。

麦瓦利亚,本意是“我的主人啊”,其起源有两说。一是以前提到过的古代阿拉伯谐趣诗大师萨菲丁?希利的观点,认为最早是上树摘椰枣的、打井的、汲水浇地的、盖房盖楼的农工喊的劳动号子,既为释放身体的劳累,也为有时需要一起用力,所以每个半句后面都要跟一声“麦瓦利亚”。起先可能有点向东家诉苦的意思,所以喊着“我的主人啊”,而后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节奏需求。我没有见过具体诗例,但可以假设是搬运石料的人这样“喊诗”:这块石头真叫重啊,麦瓦-利亚/不出大力搬不动啊,麦瓦-利亚。这个我们就熟悉了,不就是鲁迅笔下的“杭育杭育”嘛。鲁迅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故被称为“杭育杭育派”。阿拉伯则有个“哎呦哎呦派”,认为其诗歌起源于一个人从骆驼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疼得“哎呦哎呦”有节奏地叫唤。

大概是阿拉伯人太喜欢听段子,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另一版本的麦瓦利亚起源。话说历史上最有名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手下有个宰相加法尔,就是《一千零一夜》里总跟着他微服私访的那位。加法尔及其整个巴尔马克家族,势力日益坐大,终于到了威权震主的程度。拉希德忍无可忍决意将其整个家族铲除。“圣旨”中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严禁用官话吟诗悼念亡人,违者杀无赦。这让我想起早先看阿拉伯人说自己是诗歌的民族,感觉他们多少有点吹牛,后来越看越觉得此言不虚。要说这位大哈里发为何只禁官话,我猜测可能是他觉着,只要没有由此而发的悼亡诗在官场和上流社会流传就行,毕竟这个家族曾经帮过他大忙,有卸磨杀驴之嫌;至于老百姓用方言土语诌点打油诗,他觉着翻不起什么大浪,无所谓。再看那衙役们从宰相府里往外搬尸的时候,四下里鸦雀无声,以往得到该家族恩惠的各色人等,男的不敢吱声,女的不敢号丧。终于一个烈性侍女实在看不下去了——此时此刻岂能无诗!于是她用官话高声吟道:

拉希德大怒,喝问被捆绑来的侍女:“大胆贱婢,你可知罪?”“陛下,小女不知!”“难道你不知朕已下令,凡用官话吟诗悼念叛逆者斩?”“陛下,小女说的官话不假,但这不是诗。”“此话怎讲?”“敢问陛下,您可曾听到过每句都用‘我的主人啊’结尾的诗么?”“来人啊!”拉希德高声道:“把她放了!”阿拉伯历史上因为应答快速机巧而将死犯当场释放的段子有很多,他们特别喜欢乃至崇尚此类“急智对答”(???????/???????)。麦瓦利亚被接管之后,或曰被标准语化之后,其每半句的后缀——不论是“我的主人啊”还是“麦瓦-利亚”,也随之消失,表面上看,除了内在的韵律特色外,与其他体式区别不大。当然也有恋恋不舍的,古代有一式,四个半句结尾须用同一个词,自然韵脚、声调和音步都相同,犹如麦瓦利亚的翻版。至于当代,也见过有人创作的长诗,每联最后全部用“麦瓦利亚”,此时该词已不具实意,目的只是“带节奏”(非时下网络用语)。麦瓦利亚的主流体式是双联体(四半句),也被认为是“鲁巴依”的一种。韵式以AAAA即四半句同韵为主,其次为AABA。此外也有三联体(六半句),韵式为AAABBB;或者三联半体(七半句),韵式为AAABBBA。

都比特起源于波斯。这一术语为复合词,杜(??)为波斯语,意为:双或两个;比特(????)源于阿语拜特(????),意为诗的一联即两半句。顾名思义,此式规定为双联体,亦被认为是鲁巴依的一种,对应汉诗绝句。此式可单段成首,亦可多段成组诗。主流韵式为AAAA,AABA次之。鉴于其声调和音步为波斯人创制,故古时在阿拉伯并不十分流行。但今天,科威特、巴林和阿曼等国的人,仍经常以此式创作诗与歌词。下面是一首古时AAAA式的都比特:

关于这一体式,在另一篇诗话“斋月的灯”里已经讲过一些。它的起源出自斋月里的一个习俗:日出之前,专门有一些人叫把斋的穆斯林们起床抓紧吃点东西,因为接下来整个一个白天不能再进食了。这些“封斋叫早人”敲着鼓(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穆斯林会敲着梆子),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提醒,同时嘴里会喊着一些顺口溜或吟着一些打油诗,这些语句就是古玛的源头。由于最早的头半句经常是:古玛(起吧)吃点吧古玛(?????????????),故此得名。大约12世纪,从巴格达开始流行,后传入阿拉伯各大都市。根据声调和音步可分为4式,根据韵脚可分为2式,即常见的AAAA和AABA。

据说最先创作古玛的是一个叫艾布?努格泰(???????)的人,哈里发特别喜欢他的古玛诗,加之能逗乐助兴,哈里发给他非常高的年俸。努格泰的儿子深得家传,小小年纪也吟得一口好古玛。可父亲去世后,年俸就断了。于是他召集一群小伙伴,来到哈里发宫门前,齐声吟诵了一首流传至今的AABA式古玛:

哈里发听到后大为惊奇,召他入宫领赏并给他高于父亲一倍的年俸。

“侃侃”,懂阿语的人一看便知,它出自一个十分常用的动词“卡奈”(????),表示曾经如何如何。由于侃侃源起民间的土语方言诗,所以这个动词的尾符被轻化了。正是出于“曾经”这一含义,最初侃侃诗的主题,全部是围绕过去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并多以侃侃开头,像极了我们的“很久很久以前”。侃侃诗10世纪前后由巴格达人首创,通常是每联押韵,半句不押。以双联体居多,也有长诗。比较特别的是,侃侃诗是七术中唯一对韵脚字母(??????)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即韵脚最后两个字母必须都是静符,导致倒数二三字母实际上多为开口长音符,也就是都跟着“侃”这个音儿走。懂阿语者看下面阿语诗例即可明了。不懂阿语者,我试着对应汉诗解释一下:由于“侃”归于“十四寒韵”,所以侃侃诗只能选择这一韵式,其他均不可。换言之,只能在酣韩喊汉一式中选字,不可在妈麻马骂或其他韵式中选。下面是一段阿拉伯人经常用来举例的一首,可能主要是因为它嵌入了侃侃(很久以前):

这段诗原文最后半句引自《古兰经》,马坚先生译为“在海中桅帆高举”(55:24),此处为押韵后两个词调换了位置,应无损原意。顺带一提,阿语“侍女”一词,本意即出自“来回奔跑的女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侃侃诗当年流行开来后,引起了语言教师们的特别注意,他们利用这一朗朗上口的韵式,创编短诗解释语法现象,一段解释一种,为的是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让人想起了我国阿语前贤教给我们的数词口诀“一二照平常,三到九反阴阳,十的用法有两样……”,其与语法侃侃诗异曲同工,确实将较为复杂的东西变得简明好记。古时阿拉伯人这种语法或语言教学侃侃诗模式,在今天我们中国的阿语教学实践中或许也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此为七术中较为奇特的一种。希勒希莱原意为“锁链”,但无人知晓它缘何以此为名,也无人知晓它如何出现如何消亡。“它也许是胎死腹中,也许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因为人们未曾看到哪个著名诗人以此式创作过诗歌,流传下来的诗例,也被有些当代学者认为是古时韵律学家自编为一术的。声调和音步有固定规则;韵脚反应出其源起方言的本色,须读静符;韵式与都比特相似,较为随意;常作双联体,或由多段双联体合成的组诗。下面这段AABA式希勒希莱,几成绝例,但凡提到它的书或词典,仅此一首,某种意义上也凸显其珍稀。有道是:

仲跻昆先生称其为“俚谣”。顾名思义,即用民间方言创作的歌谣。扎杰勒的本意为“声音”(?????),这证明其与歌曲关系紧密,因为“声音”一词,古时也指一段歌词或一支曲儿。有一部分阿拉伯学者认为扎杰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蒙昧时期,甚至说沙漠骑士安塔拉就曾创作过扎杰勒,而且阿拉伯第一部词典编纂者哈利勒(卒)另一部代表作《韵律学》中亦有此一式。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扎杰勒产生、发展、兴盛于公元11-12世纪的安达卢西亚,继而传遍阿拉伯地区。扎杰勒在韵律体式即声调和音步方面十分复杂,有说16种,有说几十上百种。韵式上,双联体以AABA,ABAB,AAAA,AAAB居多;三联以上的,形式繁多,难以一一介绍。下面是一段人和跳骚对话的扎杰勒,由四段双联体组成,采用的是每段前三半句换韵,四半句同韵的形式:

通译彩锦诗,可谓七术中最缤纷最花哨当然也是最出彩的一种。其不仅格律变化多种多样,内中组成部分的术语亦相当复杂,例如:番(???),片(???),锁(???),枝(???),链(???),尾(????)等等,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彩锦诗最早出现的时间约在10世纪。起源地与扎杰勒相似,也有两说:一是诞生于阿拉伯东方的麦地那一带,后传入阿拉伯西方的安达卢西亚;一说诞生于安达卢西亚,后传入其他阿拉伯地区,致人们竞相仿效。学者们持后一观点的居多。彩锦诗与扎杰勒一样多使用方言,与歌唱关系之紧密相比后者有过之无不及。其声调、音步、韵脚,行数等种式庞杂,难以三言两语道明。好在仲跻昆先生撰写的《阿拉伯文学通史》和郅溥浩先生翻译的《阿拉伯文学史》,以及其他相关著译中,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多叙了。只将彩锦诗常见的两种“体型”示意图列出如下:

设计版面:王炳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