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徐妙贾威

视频

韩*

图片

贾威李文睿

责编

马宝涓

排版

闻晓菲

03:14

编者按:

年4月12日至4月18日,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的带领下,“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本科生思想*治教育国际化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在欧洲顺利展开。

通过全校范围内的层层选拔,新闻传播学院级新闻系徐妙、级新闻系贾威、韩*三人入选该项目。今天是马克思诞辰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去重温那段关于马克思的旧时光。

(团队合照)

出生于法国西南边陲的古老小镇特里尔,求学于波恩、柏林等地,在科隆的莱茵河边编辑报刊,也在布鲁塞尔的白天鹅咖啡厅里写下历史性的著作,这样奇幻的人生经历全部都映射在马克思这个人身上。这是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马克思的故乡和他一生中几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地点。同时,还在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牵头下,与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著名学者进行了交流。

此行我们沿马克思一生的轨迹,从其出生地特里尔,一路行至他曾就读过的柏林洪堡大学,他写下著名《共产*宣言》的布鲁塞尔白天鹅咖啡厅,以及他创办过《新莱茵报》的所在地科隆。我们还在荷兰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有幸一睹马克思当年写作的手稿。实地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前进,把自己想象成在马克思的年代生活着的人,和他生活周遭的一切相遇,经历的所有都成为了宝贵的、有意义的回忆。

此行让我们见识了此前诸多不曾见之景,也带给我们许多对于马克思研究的惊叹和思考,然而在这些繁多的思绪当中,最令我们感慨的,其实是今日马克思研究在欧洲的去*治化与去神圣化,将其用一个不太恰当的形容词表述为——“亲民”的马克思。

在特里尔和马克思的童年相遇

把时光机切回年前,马克思在德国西南的古老小镇特里尔诞生。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摩泽河岸,靠近卢森堡。整个城市历史非常悠久,市区有特里尔大教堂、君士坦丁大殿、帝王娱乐剧场、圆形剧场等一系列的罗马时期建筑。非常独特的一点是,这座小城里到处充满着和马克思相关的元素,包括马克思样式的红绿灯、公交车外面上的马克思图像,以及到处售卖的马克思纪念品,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对马克思的喜爱与崇敬。

(特里尔街头的马克思红绿灯形象)

在特里尔,我们拜访了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在它正对面仅一街之隔的一栋房屋就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尽管该纪念馆由于迎接马克思诞辰周年,正在紧张地维修和布置当中,尚未对外开放,但在与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也对马克思和特里尔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认知。

其实在此行之前,我们想象中的马克思故居是宏伟、庄严,同时也是极为醒目的,但当我们一行人真正站在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前,并没有人一眼就发现它。故居周围的行人平静地生活着,披萨店、药店、花店依次错落。马克思少年时期住的房子如今已是一家“一元店”,毫不起眼。在这座城市,马克思是伟人,也是凡人。今日的马克思故居就这样低调地隐藏在特里尔市民的城市生活里,嵌入在这座城市悠久而又深厚的历史底蕴里。今日的特里尔没有因伟人的诞生而喧嚣,它依旧是一座宁静的小城。

(马克思故居)

在布鲁塞尔寻找马克思

《共产*宣言》这篇影响了世界一百多年的文献便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就的。年,法国*府迫于普鲁士*府的压力,把马克思作为“危险的革命者”从法国驱逐出境。年至年,马克思作为*治难民居住在布鲁塞尔。在那里,马克思签署了“专注于哲学研究、不参加革命活动”的保证书,比利时当局因此才发给了他一张居留证。但是,这并没有限制马克思的革命活动,以及他在哲学上广袤、深邃的思维。

抵达布鲁塞尔后,我们首先去往的是马克思流亡布鲁塞尔期间居住的房屋。如今,这里除了一块小小的标牌还揭示着这段历史外,并无其他显眼的标志。这和我们在特里尔参观完马克思故居后所产生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马克思的这段岁月如今已被淡淡织入欧洲历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耀眼的神性存在。

(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广场)

更为有意思的是,今日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故居甚至演变成了一个瑜伽馆。在一楼的门窗旁贴着瑜伽海报。坦白说,我们很欣赏欧洲人这般对待历史的态度,不谄媚,也不淡漠,这些有关历史的细节里都透露出一种他们生活中所具有的强烈文化富足感。他们不需通过*治干预去引导人们重视某一人物、某一时期,也无需用行*力量与国家资源去宣传某些事件,就这样,让历史的种子随意地散落在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里。无论是我们特意走访的布鲁塞尔马克思故居,还是这个城市中散落的其他诸多文化意象,例如《唐吉柯德》中的桑丘、《丁丁历险记》中的丁丁,还是全世界儿童都耳熟能详的蓝精灵,他们都恣意地散落在这个城市中的各个角落,让人在不经意间发现、惊讶与感慨。这真是一种欧洲人所独有的文化自信与富庶。

在阿姆斯特丹触摸历史的底稿

行程的最后两天,我们来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也是大家在德国停留数日后颇为期待的一个地点。阿姆斯特丹比之前我们在德国访问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更有明艳的异域风情,它洋溢着一种海滨城市所特有的热情与浪漫。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上午十点我们到达了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研究所的文献收集部主任马林·范德海登博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名为《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档案的流传、收集和研究》的讲座。

随后,范德海登先生带我们参观了现藏于馆内的部分马克思手稿。在档案储藏馆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的一张手稿,以及一份《共产*宣言》手稿的复印件。其原件已运送至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纪念馆,为即将举办的马克思诞辰周年纪念展做准备。

(同学们围在一起看马克思手稿)

在这里,范德海登先生还为我们展示了一本马克思曾经用过的笔记本。这可以算得上是我们在参观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行程中感到最惊艳的部分。在这本马克思曾使用过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粘贴着许多来自报纸的剪贴内容,且在它们的旁边还写有不少注释。除却报纸剪贴的部分,笔记中还有马克思细心绘制的各项表格,里面记录着许多有关欧洲经济发展的数据。我们固然知道完成《资本论》这样的煌煌巨作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但在没有看到手稿的多次修改过程以及笔记的详尽记录时,我们对《资本论》背后所凝聚的智力劳动的理解仍是抽象的。是这些披星戴月、辗转多次的增删痕迹,让我们看到所谓天才背后的巨大努力。

(马克思的笔记本原件)

除此之外,大家内心第二个强烈的感受来自于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内多年如一日的工作人员。范德海登教授告诉我们,他们在馆内的工作其实并不涉及对于手稿的研究,他们只负责对手稿进行收录与管理。也许有些人认为这份工作没什么意义,但在我们看来却是一份具有幸福感的工作,因为它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极为珍贵的思想家手稿。在对手稿的详细解读与反复确认中,可为后世的研究者们留下一份可供查证的资料,同时通过数字化的传播手段,又可将这些资源共享给全人类。这样的工作能够让人在波澜不惊的静和岁月中,体会到一种强大且有力的意义感。

心得感受

14级新闻与新媒体系徐妙

感谢南京大学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七天的行程紧凑、丰富而又悠长,悠长在于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影响是渗透于我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可感,仿佛“触手可及”的马克思;一个为人们所铭记,但不为人们唱诵的马克思;一个对社会历史有敏锐的洞察,但又同样勤奋以求的马克思。这是一个“人化”的马克思,一个“亲民”的马克思,当然,也是一个更可爱的马克思。

16级新闻与新媒体系贾威

一周的行程很快结束,加上前期在学校的准备,回校后的讨论学习,我们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走近马克思,去了解马克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有着什么与众不同、令人着迷的地方,让大家现在都还记得他、纪念他,也为他诞辰周年而庆贺。7天,21个人,9座城市,无数次讨论学习,这一切都意味深长。感谢南京大学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感谢所有老师的悉心照顾,感谢团队成员的相互陪伴,这必将是我大学中最珍贵的回忆。

16级新闻与新媒体系韩*

恰如马克思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后一点“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言那般,于我们而言,此行虽步步循马克思足迹而行,追寻一个伟大理论和思想家的前行之迹,但作为新传人而言,把握理论缘起和深刻实质亦未解决其根本,而对于我们,问题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指导我们更好地投身新传的使命和事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ly/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