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如果多活几年,对明朝会有影响土木堡
白癜风慈善爱心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18.html 让我们从头梳理一下土木堡事件的全过程,看一看某些有可能避免土木堡事件的关键节点,如果决策者是朱瞻基,而不是朱祁镇,会有什么变化。 在明白了当时明朝皇帝面临的挑战之后,才能梳理清楚,如果朱瞻基活到年,明朝还会不会发生土木堡事件,皇帝还会不会做了瓦剌的俘虏。 毕竟,土木堡事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不是一场单纯的*事失败,而是多年来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积月累,最终爆发的结果。 一、瓦剌崛起 土木堡之变,在朱棣和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埋下伏笔。 永乐十六年,有一个叫作脱欢的瓦剌人,被朱棣册封为“顺宁王”,成为瓦剌的首领。 当时的瓦剌正在和蒙古阿苏特部的阿鲁台争霸草原,并且遭遇了两连败。瓦剌首领敏锐地觉察到,明朝不会让阿鲁台在草原上一家独大,因此想尽办法向明朝示好。 于是,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朱棣连续3年御驾亲征,讨伐阿鲁台。虽然这3次征战,阿鲁台都跑得飞快,没敢和明*直接交战,但也损失不小,瓦剌获得了猥琐发育的机会。 朱棣去世之后,接任的朱高炽和朱瞻基忙着休养生息,把精力转向了内*。但是,即便在为数不多的对外用兵之中,朱瞻基还是把阿鲁台揍得不轻。 而瓦剌首领脱欢,趁此机会,统一了蒙古大部分地区,成为草原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瓦剌统一蒙古的时候,是在正统三年,当时是朱祁镇在位。但是他开始着手统一的时候,朱瞻基还在位,并且是朱瞻基严重打击了他的对手,为他营造了统一的条件。 因此,就算朱瞻基没有在宣德十年去世,以他对边境局势的洞察力,和对草原的兴趣,真不一定会阻止瓦剌的统一。 更何况,朱祁镇登基的时候不到9岁,决策的班子依然是朱瞻基留下的,那些大臣自然也不会提醒朱瞻基这方面的问题。 即便是朱瞻基在位,明朝在瓦剌崛起这方面,也极大可能会失去一个避免土木堡之变的绝佳机会。 二、明*战斗力下降 在瓦剌变得日益强大的同时,明*的战斗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着。这个问题从朱瞻基时期就开始出现了。 明朝实行的是*屯制,简而言之就是,*队一边种地,一边操练,以解决粮草问题。这个制度在朱元璋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到了朱瞻基时期,这个制度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土地的被权贵侵占,另一方面是*户的大量流失。 明朝的*户制度是:一旦成为*户,万世不能改变,子子孙孙都要进*队。而且,明朝的*户地位也很低下,在明朝是低人一等的情况。 所以,无论是屯田,还是*户,都很难长久维持。到了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大量*户逃亡事件,*队长年人数不足,战斗力也急剧下降。 朱瞻基在世的时候,就很重视这个问题,一再地下旨严查屯田事宜。严查的结果么,他严查的时候,略有起势了一段时间,他一去世,又立马白干。 这种情况,到朱祁镇登基之后,愈演愈烈。这样的*队,遇到统一蒙古的瓦剌骑兵,溃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如果朱瞻基没有在宣德十年去世,而是活到了土木堡事件时期,他能阻止明朝*队战斗力下降的问题么?我认为这是很难的,因为这种问题属于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一改就要伤筋动骨。 但是,如果朱瞻基在位,以他对*队的上心程度,也许能延缓*队战斗力下降的速度,让明*再遇上瓦剌的时候,不会输得这么难看,甚至还有胜利的可能。 于是,在这方面,如果朱瞻基没有早逝,就有希望抓住一个避免土木堡之变的机会,虽然这个希望并不大。 三、瓦剌南侵,朱祁镇御驾亲征 土木堡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朱祁镇御驾亲征。如果不是他葬送几十万大*,自己也当了俘虏,土木堡事件对明朝的影响也不会这么大。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明*已经和瓦剌打了好几仗,都打输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御驾亲征是很正常,也是很自然的事件。明朝初期一直有皇帝御驾亲征的传统。 朱元璋虽然登基之后不再亲自领兵,当吴王的时候也是上前线的。朱高炽胖得连马都骑不了,也在靖难之中指挥了北平保卫战。朱棣更不用说,5次亲征漠北。朱瞻基也两次御驾亲征,一次是汉王造反,一次是巡边的时候遇到敌*来犯。 所以,既然前线一败再败,那么,朱祁镇作为皇帝御驾亲征,在明朝前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如果当时在位的是朱瞻基,只要他还骑得上马,也是要自己领兵的。 皇帝亲征,自然是浩浩荡荡的,许多重要官员和勋贵都陪同出发。而他们,将在土木堡之变当中被一锅端。 如果是朱瞻基在位,他御驾亲征,也应该是这个阵势吧。 因此,假设朱瞻基在位,也不太会改变皇帝御驾亲征的结局,这里又失去了一个避免土木堡之变的机会。 不过,如果是朱瞻基亲征,明*就不一定会损失这么大了。毕竟,即便瓦剌实力强大,明*战斗力下降,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些依然不是土木堡之变影响这么恶劣的主要原因。 明*溃败成这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朱祁镇瞎指挥。 在此次亲征之前,朱祁镇一直是养在深宫里的皇帝,没怎么接触过*队。除非他天赋异禀,否则,他在指挥上做出点什么骚操作,简直是必然事件。 但是朱瞻基不一样。他从小跟随朱棣学习*事,17岁就被朱棣带上战场了,登基之后更是2次御驾亲征、3次巡边,作战经验非常丰富。 因此,即便是他御驾亲征,也极大可能不会落到朱祁镇这个境地。 四、朱祁镇瞎指挥,明*溃败,自己也成了俘虏 让我们来细数,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之中犯下的那些低级错误,看他是怎么把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的。 这里面的一些致命错误,被史书甩锅给了王振。但是无论如何,朱祁镇才是那个真正的决策者。如果不是他点头,王振说再多话、提再多建议都没有用。因此,朱祁镇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第一责任人。 1、战争准备仓促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对战争完全不了解的人,都听过的一句话。这足以说明,一场大战的准备周期是很长的。 但是,朱祁镇率领的*队号称50万,虽然明*缺额严重,实际上应该远远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二三十万人应该也是有的。 这么大规模的*事行动,朱祁镇用了多长时间来做准备呢? 不到一周。 7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7月17日正式就仓促出征,连行*的粮草都不知道有没有备齐。 之后明*果然也遇到了缺粮的危机。 2、随意改变行*路线 明英宗率*在路上走了半个月,终于来到离前线很近的大同。然而,他们连敌*的影子都没见到,就听到了前线明*兵败的消息。与此同时,雨也在哗啦啦地下着。 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大臣们感受到了危机,极力劝谏明英宗班师回朝。 一开始,明英宗可不打算听大臣们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战败的消息从前线传来,他也开始害怕了,终于决定返回京城。 但是,在瓦剌大*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明英宗并没有选择以最短、最稳妥的路线撤回北京。先是王振对他说,想回老家看看,他就走了王振家乡的路线。后来王振又说,怕踩坏庄稼。明英宗再次改变路线,回到大同,走另一条路。 当明*绕来绕去的时候,瓦剌就在不远处看着。他们已经看清了这个庞然大物外强中干的本质,发起第一次攻击。 3、停留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 这个时候的明英宗,一边派兵去抵抗瓦剌的攻击,一边再一次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赶紧撤回安全的居庸关,而是再一次选择了相信王振,驻扎在了土木堡。 土木堡不仅危险,而且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有水源。 因此,当第二天,瓦剌大*包围了土木堡之后,明*就彻底完蛋了。本来就已经*心涣散,几十万人还喝不上水,能有多少战斗力呢? 于是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几十万大*葬身于此,无数文臣武将勋贵阵亡,明英宗本人做了瓦剌的俘虏。 整个事件发生的过程,明英宗犯下了无数低级的错误。 随*的大臣们难道就没有人看出这些错误,任由皇帝肆意妄为么? 根据《天顺日录》记载,有些大臣早已觉察到危机,并且想出了一个自救的方法:干掉给明英宗乱出主意的王振,让经验丰富的老将张辅接管*队。 可惜了,没有成功。 如果是朱瞻基在位,亲自率*出征,会不会犯这么多低级的错误呢? 应该不会的。 朱瞻基也是在战场上百炼成钢的马上天子,不仅有战争的常识,还有丰富的打仗经验。而且,那么多的大臣都看出来情况不对劲了,朱瞻基是一个听从大臣意见的皇帝,就算他本人一时飘了,在大臣的提醒之下,也会醒悟的。 写在最后 通过土木堡之变全过程的梳理,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年,在位的依然是朱瞻基,而不是朱祁镇,那么,朱瞻基也许还会面临瓦剌的崛起,还会面临明*战斗力的下滑,还会御驾亲征,但是基本上不会发生这种几十万大*阵亡、皇帝当俘虏的事。 毕竟,朱祁镇的整个行*过程,就是一场闹剧。 这么惨烈的结局,在当时明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是极小概率事件。如果不是朱祁镇什么都不懂,瞎指挥,并且运气极差,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甚至,就算朱瞻基御驾亲征,没能战胜瓦剌,问题也不大。只要他不要直接葬送了明朝的几十万大*和勋贵,不要自己都当了俘虏,那么和瓦剌对抗一段时间,熬一熬,瓦剌也差不多就要土崩瓦解了。 那时候的瓦剌,内部也已经是千疮百孔,矛盾重重,坚持不了多久了。 但是就算没有瓦剌,草原上也永远会崛起新的敌人,不断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朱瞻基真正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与瓦剌的对抗之中,保住明朝的底子,如何处理当时明朝的内忧外患、应对草原的危机,如何延续明朝的强势和辉煌。 历史已经证明,朱祁镇失败了。但是历史已经没有机会证明,朱瞻基能否成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ly/9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土木堡惨败的锅谁背你别急,大明风华狂
- 下一篇文章: 鞑靼瓦剌兀良哈是北元分裂出来的游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