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記得王世襄的《錦灰堆》,裡面有一篇賦。作者回憶,要不是當年的老師命他寫,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有機會作一篇賦。有些文章留下來了,要感謝學生時代師長的逼迫。 我前幾年在復旦,遇到一個女生,已經在那裡念博士了。她竟認出我來:“噢,我怎麼忘得了,你就是那個逼著我們寫賦的老師呀!”的確,做一篇賦,葉韻、對偶、藻采、典實,甚至雙聲、迭韻、連綿、複義連詞……,一點都不能少。她(他)們辛苦了。花上幾星期,在圖書館惡補,也只能得幾行字,像煉丹一樣。暗地裡不知罵過我多少回吧。 我對學生們說:任何一種文體,小說詩歌甚至戲劇,對於才子才女的你們來說,自己都可能會去寫的,但是你們這一輩子,真的只會寫這一篇賦。所以,很難得,知道麼?在傳統中國,一個讀書人,能寫不能寫,不是看幾首詩詞、幾篇古文而已,而是賦!沒有哪個文學家,不把賦作為他的文集中最有份量的作品,擺在前面。千金買賦、洛陽紙貴、秦皇漢武恨不與作家同時,都是寫賦人最尊貴的故事。而體國經野、義尚光大、囊括天人、牢籠百代、汪穢博富、氣骨雄健,罩天地之表,入毫纖之內,皆是王國維所謂“一代之文學”最美妙的品題。宋人詩話說:“讀退之《南山》詩,頗覺似《上林》《子虛》賦,才力小者不能到。”因而“才力的傲慢”才是中國文人最獨特的傲慢。 然而,中國文人最尊崇的文體,難道只是“才力”的美妙麼?“語言拜物教”時代的經典傳統,難道就只是恐龍時代一樣的過去了麼? 這個學期我給學生出的題目是:《二十歲賦》。人生沒有幾個二十歲,最美好的生命季節,應該用最美麗的中文來加以表現。 一個月之後,作業收上來,披閱之際,驚喜莫名。做老師的,跟農夫一樣,最愉快者,莫過於收穫了耕耘的回報。一篇篇像賦的文字,也顯示了師大中文學子的底蘊。其中還有馬來西亞、韓國的學生,難為他們了! 我的驚喜是,儘管二十歲並沒有多少人生的經歷可寫,可是同學們花樣翻新,創意迭出,有的透過二十歲的遊歷來勵志,有的展示個人的愛好來自秀,有的假設主客對答,表達今是而昨非的自省,或不負父母、不負名校的自我期望。他們或訪江南溫柔富貴鄉、或壯游中原名山大川,或抒寫馬來中華之行、或記敘北美遊學經歷,……當然,也有同學收不回來,結果是境大於人,葉多於幹,喧賓奪主,二十歲賦,寫成了《江南賦》或《出蜀記》。然而情詞雙美的佳作不少,如這樣的感興: 春將半百,恰草木之華歲;年值雙十,如桃李之佳期。花逢節候,被春風而馥鬱;人當時日,沐晨光而情怡。既逍遙以沉醉,奚徜徉而懷思。 又如這樣的勵志: 乳虎嘯穀,雛鳳清聲。射桑弧之蓬矢,登長途之初程。昔懵懂之怠息,似平公之昧行。今幡然之孜矻,猶老泉之晚鳴。既篤志以潛研,俟發奮以經營。仰琢磨之君子,瞻淇奧之竹青。 寫得多好!然而,我在講評課上更提出來討論的是,你們竟沒有人知道,二十歲是傳統中國的“士冠禮”,是古代中國的成年禮。這樣重要的文化意象,竟然在你們的作品中隻字不提,多可惜呀。 想一想也不怪他們。一個世紀的毀經滅道,經學在中國當代的教育中,已經掃蕩殆盡,中國文化最有內涵的傳統,在大學生的成長資源中,看不到一點影子,就是自然的了。然而,成年儀式是世界各民族皆重視的人生禮俗。從猶太律法的受誡禮,到非洲部落的摔跤節,從剛果的銼牙禮,到墨西哥的負重遊海峽,從南太平洋島瓦努阿圖(Vanuatu)的“死亡跳”,到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出草”,文野各異,然重視則一。轉換其中的野蠻與繁文縟節,成年禮的精神核心是啟動生命的責任模式。《禮記·冠義》說: 棄爾幼志、順爾成德。 請放棄你嬉戲的幼年心態,發展你成年的精神品性。什麼是成人?《冠義》又明白說:“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歟?”成人,正如哲學家波蘭尼所強調,是一種“新的生命模式”: 通過儀式,在遭到神靈的恐怖之後,青年便即死去,死別童年,亦即死別無知以及不負責任。……一旦由森林重返,他就是另外一個人了;他不再是從前那個孩子,……主要是強迫他擔負起新的生命模式,適當的成人模式。(《意義》,聯經,) 二十歲的門口,問一問:你有沒有只是一味接受愛與關心,享受大人的呵護,有沒有放棄沉迷於電子遊戲與網路聊天的心志,而想起做兒女、做兄長、做學生、做公民的責任?有沒有意識到生命的重量、厚度與擔負?因而,在生活中書寫《二十歲賦》,請發揮中國文化的想像力:超越春花秋月的吟唱、車跡窮途的矯情、以及鑿壁偷光、焚膏繼晷的陳詞,以責任倫理與生命情懷,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反省心靈,自致遠大。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日於麗娃河畔 原载《文汇报》“笔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ly/8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惊现无敌海岛快至5天获批,17天全家可
- 下一篇文章: 賞巴厘島上阿麗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