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这位确诊新冠的45岁妈妈行踪曝
文 王耳朵先生来源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人生不易,有人愿与你同舟共济,千万别寒了她们的心。 南京疫情,比想象中更严峻。 截至7月30日,南京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例。 全省戒严,江苏省卫健委也接连通报了所有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 一位45岁的机场保洁妈妈,流调轨迹曝光后,我红了眼。 她住在禄口街道的一个自然村里,在禄口机场从事客舱保洁工作。 根据官方公布的行踪详情: 7月10号7:20,开车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前往禄口机场上班。 7月11号15:00,骑电动车送儿子去xx武道馆,17:10接儿子下课后回家。 7月12号7:20开车送儿子到xx教育培训班,后前往禄口机场工作,23:00下班回家。 7月13号7:50骑电动车送儿子到xx教育培训班,16:00骑电动车接儿子回家。 …… 我统计了一下: 在7月10号到20号的这11天里,这位45岁的妈妈,除了熬夜工作、通宵工作,剩下的日常,就只有一件事: 送儿子上xx培训班,接儿子下课; 送儿子去xx舞蹈学校,接儿子下课; 送儿子去xx武道馆,接儿子下课…… 11天17次接送,日复一日,马不停蹄。 图片来源江苏省卫健委7月23日通告哪怕前一天深夜11点才下班,第二天依旧雷打不动地在7点50,准时送儿子出门。 甚至前一天熬了个大夜班,凌晨4点才下班,当天下午1点20,她又接着送儿子去了两个培训班上课。 11天内唯一属于她自己的时间,只有“7月17号18:30-19:00去周边广场”,这轻描淡写的30分钟。 新闻下面,一位网友做了个心酸的总结: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沈阳流调:鸡架,鸡架,鸡架。广州流调:饮茶,饮茶,饮茶。东莞流调:散步,散步,散步。 而江苏省南京市涉农区某自然村村民,一位打工人,母亲,她的日常轨迹,除了工作,就是带娃:培训,培训,培训。 10天11场,文、武、艺多科兼修,风雨无阻。” 多少女人就跟这位南京妈妈一样,过着过着,就把自己过成了“守寡式婚姻”。 她为所有人活着,唯独不为自己。 这位妈妈的流调,让我想起去年石家庄那对确诊的26岁夫妻。 先说这位妻子。 根据 潇湘晨报的报道,从年12月19号,到年1月10日确诊,这21天内,她不曾休息过一天。先后两次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独自带着儿子看病。一个人挂号、排队、照料。 生活日常,不是去孕婴馆给儿子添置生活用品,就是去买菜,买文具,修手机,买绿豆糕,买水果……永远奔波在路上,为家里的衣食住行操心。 似乎是为了省钱,她还买过7次馒头和包子,充当午饭和晚饭。 二十多天内,这位妈妈只有一天因为社区封闭没有外出,却也不得不隔着护栏补给生活用品。 这个时候,她的丈夫在干什么呢? 从12月27号到31号,连续5天,每天一早准时骑电动车到小区附近的网咖上网,下午5点再回家。 消停了两天之后,1月3号上午8点,继续准点到网咖报道。 其余的时间,全部宅在家里。 两点一线,没有丝毫新手父亲的手忙脚乱,反而过得如单身汉般潇洒又舒坦。 一家三口的电影,偏偏演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 45岁的南京保洁妈妈,一个人扛起了生活的鞭打;26岁的石家庄新手妈妈,独自冲锋在育儿的前阵。 如果不是疫情,如果不是因为确诊流调,没有人会在意她们每天做些什么。 因为被公布出来的每一天,都是她们生命中再寻常不过的,琐碎的一天。 但其实,生活中很多很多妈妈都是这样过着“丧偶式+连轴转”的生活。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声无息地牺牲着自我,然后得到配偶的一句: “你不就是带个娃。”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把自己过成了“丧偶式育儿”。 婚姻始于爱情,陷于付出,却最终身后空无一人。 还记得《奇葩说》第四季第一期的辩题,“是你,会不会做单身妈妈”? 两边辩手打得热火朝天,张泉灵老师一句话让全场静音: 你们以为,有一个婚姻的时候,你们就不是单身妈妈了吗? 如雷贯耳。 河南公共频道有一档叫《百姓调解》的栏目,专门聚焦家庭问题。 一名叫丽丽的女人捶额顿足,一度哭到身子发抖,在节目中痛斥丈夫的“缺席”。 结婚八年,她的丈夫就在家里躺了八年。 别人告诉她,有了孩子男人就会变好的,可儿女都有了,丈夫依旧不闻不问。 调解员去到丽丽家里,中午12点,35岁的丈夫依旧躺在床上玩手机。他不工作,不管孩子,不过问家事。 如果不是公婆帮衬,日子根本难以维系。 丽丽没有办法,不得已在家附近开了一家小吃店。 然而,起早贪黑在店里做事的是她,回家后辅导孩子作业、操持一家老小生活的还是她。 婚姻让她感到痛苦和窒息,委屈和压力逼得她想逃离,然而那个当初娶她进门的男人,只是冷冰冰地丢下一句: “她一天都闲着呢,就中午卖几碗饭,能有多累!” 看着坐在地上哭成一团的爱人,他起身走开,眼不见为净。 调解员问,“媳妇哭成那个样子,你心里面什么感受”,他不耐烦地甩出六个字: “没感觉,没感觉!” 八年做牛做马,换不得丈夫半点珍惜。 如此婚姻,能给女人带来什么? 无外乎像蒋欣说的那样,两个人搭伙过日子,搭着搭着就只会剩下女人一个人。 有了孩子后,每个妈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 你不想亏待孩子,就只能亏待自己。 到头来,你不得已向生活俯首称臣,甘愿被时间刻上衰老的痕迹,男人就会嫌弃你是*脸婆。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把自己过成了“保姆式妻子”。 她们从上到下由里到外,除了还有名字属于自己,其他地方,面目全非。 而男人,只要闭上眼睛无视家庭责任,就能一切照常。 电视剧《昼颜》里,有这么一句台词。 “很多丈夫只会把妻子当成冰箱一样对待,觉得只要打开门,就随时有食物能吃。明明坏了很不方便,却从来不会保养。” 就像教育家孙云晓有次打出租车,司机师傅跟他闲聊,问他做什么工作。 孙云晓说,做儿童教育。 师傅不屑,嘁了一句“大老爷们还搞儿童教育啊。” 几句对话,孙云晓得知师傅有个女儿,就反问他:“你不管你女儿的教育吗?” 师傅回得洋洋得意:“教孩子是他妈的事,我就管挣钱!” 一句话,将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摘得干干净净。 而“孩子他妈”这四个字,和“为母则刚”捆绑在一起,成了嵌进千万个女人身上,永远无法摘除的枷锁。 怀孕的痛苦,育儿的麻烦,生活的鸡零狗碎……一窝蜂都只朝着初为人母的她们狂奔而去。 可是, 全职妈妈们做得再好,也永远躲不掉丈夫脸上的嫌弃: “你不上班,怎么连孩子都带不好!” “你不上班,怎么连卫生都做不好!” “你不上班,怎么连老人都照顾不好!” 因为没有收入,就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 职场妈妈们将“家庭”和“工作”拿捏得再到位,都逃不脱枕边人的奚落: “你都有孩子了,还到外面折腾什么?” “就你赚的那些钱,够干啥的,还不如老实在家带孩子。” “就因为你出去工作,孩子才会变成这个德性!” 因为你是妈妈,只要孩子不好,你就没有话语权。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让自己沦落成了“当妈后不幸”。 只带孩子不工作不对,为了工作不带孩子也不对,让老人帮忙带孩子不对,没人帮忙还生了孩子更不对……样样数落下来,当妈的就是原罪。 王小波在《*金时代》里写,中国妇女,在中国是一种自然灾害。 作家拾遗补了一句: 酿成这种自然灾害的最大凶手,就是自以为是的男人。 她们得不到关爱,缺少理解,无人撑腰,被迫成为别人眼里的“泼妇”“糟糠”“妈虫”。 有这么一张聊天记录,丈夫拿上司包养情人的事情试探妻子,说“女人整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个男人不会腻”。 老婆没有生气,娓娓道来: “你看上的女人很美,代表她很贵。 如果你在我身上花一样的钱,我可以比她更美。” “你要是动了真心,别着急结婚。 让她照顾你妈妈,操持家事,而我的钱就可以用来旅游、护肤、出国。 没有了这些羁绊,我也可以有活力有激情。” 太多女人,过着过着,就过成了“油腻式妇女”。 会因为一毛钱和菜贩讨价还价,擦再多护手霜也遮盖不掉手指的厨余味。 可当一个人要挑起母亲、妻子、儿媳、厨师、勤杂工、医生、保姆、修理工、老师等无数个角色的时候,怎么能不油腻和市侩? 每一个女人,在被冠上“母亲”的头衔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闯关。 她们最怕的,不是生育的痛苦,养育的艰难,教育的劳神费力,而是丈夫的漠不关心。 婚姻如船,夫妻各执一浆。 不出力或是反方向用力,翻船落水,两个人都会受伤。 人生不易,有人愿与你同舟共济,千万别寒了她们的心。 点个,愿女性的辛苦和付出,能被这个社会所看见、认可和尊重。愿每一个女性,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作者: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ly/7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44OffRoad皮纳图博火山
- 下一篇文章: 性丑闻后,郑爽连夜官宣感谢吴亦凡,我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