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一炎

封面设计/周一鱼

排版校对/盒子精

谐音(homophonic)现象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谐音现象的存在基于两条基本原理:

1.一种语言能包含的语音是有限的;

2.一种语言要容纳的语义是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为:

a.文明的发展。

b.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探讨谐音梗(谐音现象)之前,首先需要对一些概念做一些区分和澄清,当然,事实上区分的目的并不是区分,相反,我希望大家意识到概念区分在研究谐音梗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重要。

广义的谐音梗VS.狭义的谐音梗

广义的谐音梗泛指所有的谐音现象(pun),狭义的谐音梗除了谐音现象的存在之外,还需要有意识地通过谐音现象,制造笑点。简单点说,广义的谐音梗,重点在“谐音”,而狭义的谐音梗,重点在“梗”。

狭义的谐音梗中,我非常喜欢的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

某日侍郎、尚书、御史三个高官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狗从三人面前跑过。御史问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侍郎脸都绿了:“是狗。”

尚书和御史都大笑:“何以知道是狗?”

侍郎说:“看尾毛,下垂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尚书脸都气歪了。

侍郎接着说:“也可以从食性看。狼是肉食,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而广义的谐音梗则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在古代和近代,民俗活动、歇后语等是广义谐音梗的重灾区,比如“蝠”和“福”的谐音,“枣生桂子(在婚床上放置枣、花生、桂圆、瓜子或莲子)”和“早生贵子”的谐音,而在现代,文案和广告行业则担负起了将广义谐音梗发扬光大的历史重任。除此之外,文学和诗词中,广义的谐音梗也数见不鲜,“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之一,“逃之夭夭”这个成语本身也来源于“桃之夭夭”的谐音。

而跨文化交流也是广义谐音梗产生的温床,尤其涉及到翻译的时候,“音译”这个技术本身就是通过谐音来实现的,人名、地名、品牌名、物品名,甚至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都是依靠谐音得以被翻译,只是有的时候因为翻译得太妙,以至于人们忘了这是被音译过来的词。我个人心中最巧妙,也是和喜剧相关性最强的例子,莫过于“humor”被林语堂先生翻译为“幽默”。尤其是当我看到之前几位先生曾经将其翻译为“语妙”(过于四平八稳)“欧穆亚”(过于山寨床垫品牌)“优骂”(过于王尔德)“酉靺”(过于唐山口音)的时候,越发感恩林先生的才华,甚至有些后怕。

谐音VS.双关

不同的人对“谐音”和“双关”以及两者的区别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谐音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而双关是一种特殊的谐音梗,即通过同音、同字的词表达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意思从而产生的梗。但正如开篇所说,这个分类并不重要,所以这里不做赘述。正如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所说——“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并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爱国主义的理解”,真正的谐音梗爱好者也不排斥其他对于谐音双关的定义。

我这里写一个我个人心中非常喜欢的双关梗。

"Isitignoranceorapathy?""Hey,IdontknowandIdontcare."

谐形梗(homomorphic)等其他“类谐音梗”

既然从语音相似的角度,可以产生谐音梗,那么同样从字形的角度,也可以产生“谐形梗”。这个领域中,谷大白话老师首创的“JB”谐到“丁日”堪称神来之笔。篇幅原因这里不做过多分析,仅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1)有一天,一只熊学会了把四只脚藏起来爬着走,另一只熊从旁边经过,说:

“看把你能的。”

——

谐音梗研究所

(2)对「找」字求导,就得到了「我」。

对「心」字求导,就得到了「必」。

——

史炎nacl

接下来,在浪费了很大篇幅进行了一些概念梳理之后,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谐音梗制造幽默效果的基本机制是什么。首先,我们举两个非常简单的谐音梗例子:

(1)苏轼最喜欢吃牛肉,为此写下了传世名作——《吃beef》。

——

谐音梗研究所

(2)海鸥飞到巴黎都不叫了,因为巴黎鸥来哑。

——

谐音梗研究所

为了讲清楚谐音梗的最基本运行机制,我们引入一个“弓Bow-箭Arrow-靶Target”模型,简称“BAT模型”。在这个模型之下,谐音梗的运行机制如下:

以一个段子的铺垫作为“铺垫弓Bow”,驱动段子中的“箭短语ArrowPhrase”去射击受众心智中的“靶短语TargetPhrase”。

铺垫弓Bow:海鸥飞到巴黎都不叫了,因为

箭短语Arrow:巴黎鸥来哑

靶短语Target:巴黎欧莱雅

铺垫弓Bow:苏轼最喜欢吃牛肉,为此写下了传世名作——

箭短语Arrow:《吃beef》

靶短语Target:《赤壁赋》

一个成功(至少不招人烦)的谐音梗,通常有如下几个特质:

1.“铺垫弓”设置一个“引发好奇”的荒谬情境,使得“箭短语”的语音可以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地出现,并引发受众的好奇心,例如“海鸥飞到巴黎都不叫了”,这是一个很荒谬的情境,但同时会让受众想要知道为什么。

2.“铺垫弓”部分必须像谜题一样,通过隐藏部分词语、改变词语位置、同义替换、指代、隐喻或添加冗余词语,使观众产生解密的优越感。

3.“靶短语”往往正在或曾经以某种暴力强压的方式(广告/教育/经典艺术/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口头禅/网络流行语等)占领目标受众心智,比如“巴黎欧莱雅”是著名品牌,而《赤壁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也存在于语文课本中。

4.“箭短语”和“靶短语”往往在某一方面(审美/话题/情境/年代/语种等)存在巨大势能差,例如《吃beef》和《赤壁赋》就存在语种和审美的巨大势能差。这个势能差能制造意外感,从而增强喜剧效果。

这个模型可以简单解释谐音梗产生幽默效果的机制,但从根源上来说,依然是在“意外”和“优越感”两个幽默基本原理的框架之下。因为篇幅所限,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不对谐音梗做更细致的分类,也暂时不探讨其更复杂的运行机制。有兴趣(更重要的是有耐心)的朋友们,我会争取在下一篇关于谐音梗的文章中,和大家做进一步的探讨。

记忆力好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谐音梗好笑在哪儿》,前面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谐音梗好笑的问题,那么在文章结束之前,我们花一点时间来讨论一下“谐音梗在哪儿”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