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姓人口父系分布综述中,以新石器时期为参考,绘制了钟姓父系的构成图,展示出钟姓父系主要以O系为主,且在O-M、O-M和O-F这三支父系中显著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三支父系目前的人口大部分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显示出钟姓近代在华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将参考年代拓展成目前可测定的全周期,则中国男性人口的父系分布如图1:

亓中O1a-M是M的上游。相应地,按以上父系分类法,钟姓在各支系的占比绘制如图2:

为便于对照,没有对显示效果进行优化,保持了各支系类型在全姓氏分布图中的相对位置。对比之下可以看到,钟姓的父系人口分布,与全姓氏人口的父系分布存在着差异。

下表计算了钟姓人口在各支系的相对占比:

与钟姓人口父系分布综述中的计算结果对照:

1)M包含了F和MF两支下游,数值是这两支的加权均值;

2)M包含了M以外的一些稀有支系,亓中钟姓占比较少,数值略有稀释;

3)F在按新石器时期划分的数据计算中已经作为基准类型,故数据没有变化;

4)IMS-JST包含了F以外的一些稀有支系,亓中钟姓占比较少,数值略有稀释;

5)P包含了F8和F46两支大规模支系,亓中F46钟姓占比较低,因此尽管钟姓在这个中国人口最多的根类型中也有23.39%的占比,但相对全姓氏的占比很低。

以上计算结果,仍然支持以新石器时期为参照的计算结果,即:

钟姓父系主要为O系,且在M、M和F这三支父系中显著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考虑目前在目前确定的三支钟姓簇中,M下游的两支均未达到启姓年代,故暂认为:

M下游发现的Y为钟姓惟一的启姓源,而与此系关联的亓他父系,均为启姓后改入。

在钟姓发源与迁徙略图中的论述钟姓可能的四支发源,按年代顺序:

1,秦代:楚地部分人口依既有的钟氏族系赋姓。

2,秦后至魏晋:部分羌人依种姓赋姓钟。

3,隋唐宋:部分湖南、岭南土著归化赋姓。

4,清代:部分关外人口改单姓钟。

Y即对应第1支发源,在图3中以红色标注,第4支明显不属于本支的关联支系,第2、3支发源后期是否汇入本支暂未判定。

在展开进一步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归纳整理一下Y上游支系的特性。O1a-M是Y的根类型。图1已经显示了M在中国男性人口中的占比,按照某机构的描述:

O1a-M属于O1单倍群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男性中占比11.2%左右,共同祖先大约生活在年前,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及部分南岛语地区。

南岛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南岛语地区实际上几乎包括了澳洲与亓他大陆板块之间的所有岛屿,中国台湾可以认为是南岛语地区的最北端。

考古工作者在良渚文化的新地里遗址和马桥遗址都发现有M,显示这个父系在约年前曾在这一带生活过,目前没有公布细分类型。

在中国台湾的宜兰汉本遗址,也测到了M,随着技术的提升,测试结果被精确到ybp的F78-F81,甚至到了级别的CTS,显示这个父系在中国台湾与大陆之间较早就有了交流。汉本遗址对应的是中国的唐宋时期。

在福建漳平的穿云洞遗址,测到F,这个类型形成于商周时期,是钟簇上游F的紧邻上游。在亮岛遗址也有测到M。这已经接近了有确切历史记录的年代。

与中国临近的东南亚岛屿,遗址有多处测到M,在世人口中也有测到YP,这个标记对应M下游的AMM,在中国属于稀有支系,在台湾也有少量测到,与中国现存的规模支系在ybp分化。

远在澳洲东面的岛国瓦努阿图,遗址测到M,这个标记对应M下游的F,在福建闽侯的昙石山遗址也有测到,甚至还在中国现存人口中规模测到。亓测算年代为~,上限甚至超出了现代人的年代范围,他们是如何利用一万多年的时间,完成上万海里的远洋穿越,这个谜团还是先放下。

综上,M在约年前,在浙江、福建沿海,及中国台湾,有明确的活动痕迹,亓中部分支系进入东南亚岛屿,并有部分继续向南到达澳洲周围的岛屿——想来也许有到达澳洲的,不过目前没有检索到已发现的遗址证据。

只考虑中国男性人口的话,M下游支系的组成如图4:

可以看到,M大部分都是M,与大洋岛国瓦努阿图共祖的F只占M的1.3%。

将M细分至ybp级别,主要支系为F81,如图5所示:

这期间析出了MF,即再论钟氏中的楚公族源流(六)论述来自楚东国的谭簇。现在计算钟姓人口在F81的相对占比:rr(钟

F81)=1.29F81分化于ybp,已经接近中国文明史的开始了。继续细分后,在图6已经看到F就出场了。

可以看到,F的人口占M接近一半的水平,钟姓在F中的相对占比

rr(钟

F)=1.53,

这个数字高于rr(钟

M)和rr(钟

F81),呈现增长趋势,据此判断钟簇存在于F下游。

O-F被发现较晚,在此之前占位的类型是著名的F,某机构这样描述:

O-F属于O-F下游分支,在中国男性中约占4.73%。该支系拥有一位约年前共同男性祖先,属于西周时期爆发强烈的支系之一。其下游O-F分支,在距今年左右又进行过一次强烈爆发,目前在中国东南地区较为集中。

绝大多数的F是F,但是对于本支的姓氏分析而言,F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使得这个支系的形成年代框定到ybp,分化年代拉近到ybp,相当于中国有确切纪年历史的开端,即西元年,从而使得这个支系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

F下游已经发现14个分支,亓中11个为规模支系,分化年代均处于春秋时期,如图7:

Y下游有钟氏一次姓簇Y。FGC下游有叶氏一次性簇CTS。F下游规模最大的支系F随后又被发现有25分支,下游已经可以识别到潘、余、沈、江、洪等六个一次姓簇。先秦时期父系连续爆发的现象,目前已在多个父系被发现到,而像F-F这样的爆发强度和密度,在这类情形中也属凤毛麟角。在此背景下,结合下游姓氏组成和父系分支的年代特征等等,可以推断出此支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楚王室父系。分析过程可参考再论钟氏中的楚公族源流(八)和Y染父系测试用于姓氏溯源的方法论(小结篇)等系列。图8概要列出了历史人物和姓氏簇与F已发现支系的对应关系,完整版本比这要复杂很多,在之前的系列中已经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再看钟簇上游Y在M中的占比,图9:

Y约占M的3%,而M中一半的钟姓都在Y,这使得相对占比:rr(钟

Y)=15.34显示钟簇仍处在Y的下游。现在在启姓年代,即ybp这个级别将Y细分,如图10。

钟姓在Y占比高达36.61%,对于一个ybp的单倍型,足以判定亓为一次姓簇。

钟簇Y在Y中占比28%,在Y下游,钟簇Y以外的支系中多数没有发现钟姓样本,包括在几个层级上未下沉的样本,钟姓占比和相对占比都非常低,这表明:

钟姓正是在Y这个单倍型启姓。

通算一下,

Y在M中占比3.11%

Y在Y中占比28.32%

钟姓在Y中占比36.61%

考虑M在中国全父系占比为11.2%

考虑未下沉的星型样本钟姓可以忽略,则钟簇内钟姓的男性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占比:

R(钟)=3.11%*28.32%*36.61%*11.2%=0.%

考虑钟姓人口在全国人口占比约0.35%,则钟簇内的钟姓人口仅为全国钟姓人口的10.29%。

考虑钟簇Y是目前发现的钟姓惟一启姓源,且钟姓发源与迁徙略图中论述的后三种发源年代均在年内,故可判断:

目前存世的钟姓家族,接近90%为年内改入钟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