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置新一代,新在哪?文

吕晓晨图

银川当代美术馆、受访艺术家版式设计

乐天(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五一小长假假期,银川当代美术馆两档新展“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共吸引了4.3万参观人次,创下了开馆以来观展人数的最高峰。这一方面源于美术馆历经五年积淀,对银川乃至西北当代艺术圈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对于西北地区的观众而言,美术馆究竟应该呈现怎样的展览?艺术总监吕澎在开幕式上说这是美术馆首次同时展出两个大展,其中“空间幻象”也是西北地区首个有关大型装置的展览,让此前对装置艺术不了解的当地观众,能借此机会补上一课。但究竟何为“新一代”?新在哪?这依然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

银川当代美术馆“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日常的智慧——当代艺术邀请展”观展人群

装置艺术在中国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Art)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年代。以徐冰、谷文达、蔡国强为代表的艺术家,创作了广为人知的装置作品。但如今关于它的研究和认知依然相当不足。近几年,我们常看到以“中国新绘画”“新水墨”为主题的展览,但却还没有哪个展览深入讨论过“新装置”。直至今天,装置艺术还常常和雕塑被归为同一个板块探讨:“雕塑装置”。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厘清这二者有哪些具体区别。

银川当代美术馆“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王春辰“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策展人

展览开幕之前,我向“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策展人王春辰提出了这个疑问。他解释道:“装置在今天的发展已经不再附属于雕塑,甚至和雕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与装置可以并行不悖,也可以彼此借鉴……雕塑和空间有关联,但它是独立个体;装置则占有空间、利用空间、改造空间,并把空间作为作品其中的一个元素。”

在王春辰看来,“中国装置新一代”主要强调时间坐标:“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艺术都在发生了变化;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交往频繁——这些都对21世纪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时间坐标,我们谈论装置艺术的发展也就没有方位感。”

银川当代美术馆“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

?

“新一代”都有哪些面貌?

参展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体量庞大,与空间联系紧密、并且将空间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这也是装置作品的特征之一:9位艺术家的作品占满了美术馆的两个展厅及中庭,如李琳琳的作品更是独占了其中一个展厅。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展览主题聚焦“新一代”,策展人王春辰却无法选择更庞大的参展名单。他认为,这9位艺术家的作品,基本可以涵盖当下中国装置艺术的全部面貌。

李琳琳

b.,艺术家

李琳琳的《疯狂进化》延续了此前她在“M的房间”实验项目中的作品元素,结合银川当代美术馆二号展厅空间,再次现场创作。作品中使用了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如铁丝网、木板,与墙面华丽的金箔色形成明显的反差。李琳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空间设计系,因此她对展览空间极其敏感。她的很多作品从时间、体量、资金投入上,都具有极高的成本。这种“重投入”的狠劲与现实中她的安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李琳琳《疯狂进化》尺寸可变综合材料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天地苍茫万物荣枯,自有法则。潮汐潮落月有盈亏,皆有定律。

李琳琳《疯狂进化》布展现场

曹雨

b.,艺术家

曹雨的作品《富士山》也是吸睛的一件,6米高的巨大装置以奇异及荒诞、盘踞而待的姿态,震撼着观众感官,在电动机械的旋转式摇晃下,一尊巨大而阳刚的崛起物似乎正从地面“破土而出,拔地而起”,而外部那层散发浓烈工业气息的金属镭射布光滑如女人皮肤般质感的表面,被内部的雄性支撑物悄然顶起。这件作品如同一尊雄壮的纪念碑,又像肆虐扭动腰枝或不断甩动长发的女人体,更如一座内部拥有巨大潜能、随时会喷发的活火山。

曹雨《富士山》cm动态装置、布“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一尊巨大的崛起物似乎正从地面“破土而出”。其外部笼罩一层纸醉金迷,光滑如皮肤般的丝绸布面。

展览开幕当天,也举办了一场名为“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讨会。有嘉宾指出:雕塑是将没有形状、功能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作品;而装置则是将原本就拥有功能、有形的材料,组合成具有全新观念的物品。而展览中的三位“60后”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正是最能体现对材料的运用。

毛同强

b.,艺术家

毛同强的《辨认负片》延续了他一贯的、讨论在地性社会环境的问题意识。如同丰碑一样的立体矩柱来自宁夏当地某个企业的集体照;而下面散落的,则是他搜集的不同家庭老照片,以此来探讨最小单元家庭如何被消解在所谓的集体背后。在复杂的集体概念中,最残酷的就是没有个体的集体虚幻。作品中不可识别的图像也证明了我们需要警惕的现实结构。毛同强《辨认负片》××m胶片、木质、玻璃、图片“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还是使用他的作品逻辑,讨论在地性社会环境的问题意识。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如何被消解在所谓的集体背后。

李枪

b.,艺术家

此次展览,李枪展出了他年创作的装置《海水》。通过撕和剪的方法在印刷品的书中,找到杂志中本身就有的图像和色彩进行创作。他强调,自己使用的是“做减法”的工作方式,与其他艺术家使用的“做加法”的拼贴方式不同。这个被李枪称之为“一种利用杂志阶梯状减法进行剪纸绘画艺术方法”,并于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李枪《海水》×cm杂志、书“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通过撕扯,让日常可见的媒体杂志呈现出不同的图式。如同做了一场外科手术,艺术家剔除了眼前物质表皮的遮蔽,在剥开和解剖的探索中寻找一种真实、一种内相。

武宁亚

b.,艺术家

如果说展览中有哪件作品是“网红打卡点”,那一定是武宁亚的《蜈蚣计划》。在疫情期间,他首次有时间对自己十多年消费的服装进行规整,发现竟然有余套。

“蜈蚣计划”由两个部分构成:艺术家以模仿时尚杂志,街拍的形式,对于自身二十年内所购买的时装以风格、品牌、价格进行归档;并以这些时装为创作材料创作蜈蚣形状的大型装置。旨在反映与探讨有关过度消费、浪费的议题。

另一件《暗相》则是武宁亚以具有东方审美的太湖石为创作对象,塑造了不同的太湖石造型,不仅是对东方审美的解构,也是对现存世界的不同认识和解读,分别代表了他对当代精神不同维度的思考,以期解构传统文化的肌理,以新标准赋予传统新的精神内涵。

武宁亚《蜈蚣计划》尺寸可变衣服、鞋子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2套衣服,双鞋,这便是作为武宁亚的单一个体的不必要消费轨迹,于此成为《蜈蚣计划》的创作材料。

武宁亚《蜈蚣计划》布展现场

武宁亚《暗相》×cm香樟木、沥青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武宁亚在深入研究赏石文化之后,观象得意、格物尽理,塑造了不同的太湖石造型。

张聃

b.,艺术家

在我们有时看到的以“绘画装置”“影像装置”为媒介的作品中,装置更像是衬托绘画或影像背景板;而在张聃的作品中,它们相辅相成,体现出装置的包容性与边界的宽广。

作品《玉》以张聃十余年绘画作品为蓝本,以数百件微型雕塑形式重现组合成一个整体雕塑的“世界”。现场展示利用微型摄像头将此“微型世界”以故事形式穿插并放大。

而《华夏之树》则具有很强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家到传统九州各地(唐山、合肥、荆州、丹阳、郑州、秦皇岛、济宁、青岛、银川),寻找选取九州代表的木本植物秧苗,并铺设监控头日夜实时传输影像。九个投影仪日夜实时监控九个不同地点的秧苗,任其在不同点不同气候生长,再不做人为干涉。各地均有秧苗“守护者”,他们是张聃所教过的毕业生,如今均为中小学教师。

张聃《玉》×75cm综合材料装置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以十余年绘画作品为蓝本,以数百件微型雕塑形式重现组合成一个整体雕塑的“世界”,以此微型世界加入真实世界的一只流浪小狗写成一部“玉”的故事书并组合拍摄成故事片,主旨讲述东方人关于“玉”的情结。

张聃《华夏之树》×cm综合媒体装置影像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到传统九州各地找寻选取九州代表的木本植物秧苗,并铺设监控头日夜实时传输影像,守护者均为艺术家所教过的毕业生,均为中小学教师,具体相应九州地点为:唐山、合肥、荆州、丹阳、郑州、秦皇岛、济宁、青岛、银川。

陈天灼

b.,艺术家

近些年来,陈天灼的主要创作方式为现场表演,但实际上,他毕业后最初的创作以绘画、装置、影像作品为主。而陈天灼的表演,也结合了他着迷的各类宗教、亚文化、流行文化或者绘画、装置等元素。

比起以往他表演作品中的“癫狂”,此次银川当代美术馆中展出的“新圆月弯刀”系列作品,则显得更为安静、纯粹。这是一组3D打印的作品,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或许更接近于雕塑。但王春辰认为,“它已经拓展到了虚拟技术了,整个流程就是一个系统;而装置艺术正是强调这种关联性。”

陈天灼《新圆月弯刀》系列光敏树脂3D打印、喷漆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巧妙营造传统神话形象与当代文化的挪用并置,在追溯宗教带给人类的启示时,虚拟的数码技术又把我们的生活体验拉向了更前卫的先沿。

陈天灼《新圆月弯刀-门徒(形态2)》97×69×86cm光敏树脂3D打印、喷漆

孟柏伸

b.,艺术家

孟柏伸的《墨灯》是典型的装置作品。艺术家以老式白炽灯为原型,用梨木手工雕刻出模具,继而用传统工艺将徽墨铸造成型、阴干。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灯是工业文明的曙光。在信息化社会,似乎已无需书纸承载文化,面对新式文明,传统文明似残喘无光。

年,孟柏伸曾获“王式廓”奖,彼时他以线悬挂树木而创作的《悬置》极具视觉张力。此次他以墨线悬挂磨制灯泡,则带有一种细致的震撼。每个“灯泡”相隔的空间和距离、纤细和体积的关系,也体现了他理解传统文化美学、禅学或哲学的方式。

孟柏伸《墨灯》尺寸可变徽墨-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以社会视角探讨文化现状以及对新式文明的置疑,传统文朔似残喘无光,故以黑墨铸造本应发光学的旧式灯泡,而旧式灯泡有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和时代印记,便成为可易视读的视觉符号。

孟柏伸《墨灯》布展现场

黎薇

b.,艺术家

在洁白无瑕的展厅内,黎薇在白色的桌椅上,以白色的积木堆积成一座城堡。

这件作品曾于黎薇年的个展“童话”中呈现,他塑造了一个巨大的内在矛盾与张力的空间,并让展场成为游一个乐场。《Whereareyoufrom?》是一件充满“距离感”的作品,它们纯洁而脆弱,塑造了一种愉快而又警觉的氛围。

黎薇《Whereareyoufrom?》尺寸可变木质桌椅、积木

“空间幻象—中国装置新一代”展览现场,银川当代美术馆

这是一间游戏室,桌子上有搭建了一半儿的积木,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城堡,它随时都要坍塌。

黎薇《whereareyoufrom?》布展现场

“新一代”新在哪?

比起年代的装置作品,如今的装置艺术媒介与材料都在不断拓宽与延伸。“新一代”的艺术家们的成长环境更多元,知识背景更复杂,因此“新一代”的装置作品涵盖性也更强。它们是视觉与空间的表现,取材广泛,手法多样,针对对象各异。

谈起何为新一代的话题,毛同强表示:“中国国门打开也就四十来年,没有那么多‘老一代、新一代’的‘代际’概念。”在他看来,每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受教育环境、生活轨迹都不一样,年轻一代艺术界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