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速递丨王志杰教授替雷利珠
中医院王志杰 研究标题一项评估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中国晚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的开放标签、多队列、Ⅱ期临床研究(BGB-A-研究)[1] 王志杰教授中医院 内科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综合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促会控烟和肺癌防治专委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包括Lanctrspiratorymdicin、JCO、JAMAOncology、PNAS、CancrRsarch、ClinicalCancrRsarch、JTO等杂志。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华夏科技奖”二等奖等。 研究背景肺癌是中国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靶向PD-1和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或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替雷利珠单抗(BGB-A)是一种创新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替雷利珠单抗与PD-1的结合表位与帕博利株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不同,并且与前两者相比其与PD-1的解离率分别降低了约倍和50倍,展示替雷利珠单抗与PD-1更高的亲和力。同时,替雷利珠单抗的Fc段经过基因工程修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巨噬细胞上Fc受体的结合,从而消除抗体依赖的吞噬作用(ADCP效应),这可能是减少T细胞耗竭和抗PD-1治疗耐药性的潜在机制[2],详见下图。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患者(包括亚洲人群)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研究设计本研究是一项Ⅱ期多队列临床研究(NCT),旨在观察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化疗方案一线治疗中国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分为安全性导入和剂量扩展两个阶段。4个队列分别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或治疗方案:非鳞NSCLC队列:替雷利珠单抗+培美曲塞+顺铂/卡铂;鳞状NSCLC队列A:替雷利珠单抗+紫杉醇+顺铂/卡铂;鳞状NSCLC队列B:替雷利珠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卡铂;小细胞肺癌队列:替雷利珠单抗+依托泊苷+顺铂/卡铂。详见下图。 研究结果更新从年7月起入组,截至年2月25日,供纳入54例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9.6个月,14例(25.9%)患者目前仍在接受治疗。 ·客观缓解率:在66.7%患者(n=36)中观察到确认的客观缓解率,中位起效时间为6.0周(范围:5~19),详见下面表格。 ·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根据更长的随访时间(数据截止时间年6月30日),各队列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非鳞NSCLC队列:9.0个月;鳞状NSCLC队列A:7.0个月;鳞状NSCLC队列B:未达到;小细胞肺癌队列:6.9个月。小细胞肺癌队列中位OS15.6个月,其余队列中位OS尚未达到,详见下面表格。 ·安全性和耐受性: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整体耐受良好;共有14例(25.9%)患者出现1级或以上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mmun-rlatdAE)。 ·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中基因表达特征分析:非鳞NSCLC、鳞状NSCLC和小细胞肺癌队列中免疫和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标记不同;非鳞NSCLC的细胞周期基因标记相对较低,并且非缓解患者的免疫基因标记往往低于缓解者;小细胞肺癌的细胞周期基因标记相对较高,但免疫基因标记较低;3例非缓解者的免疫基因标记均较低。详见下图。 王志杰教授寄语晚期肺癌的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全球肿瘤医学界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gk/6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AACR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