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加潜艇这对王炸组合,最早源自一场家庭
年12月的一个夜晚,位于加勒比海南部阿鲁巴岛的圣尼古拉斯港内,灯火通明,车来人往,大小油轮群集码头,穿梭不止。阿鲁巴岛是加勒比海地区主要的石油产地,岛上建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炼油设施,而圣尼古拉斯港更是重要的石油输出港,每天都有大批油轮将油料运往美国和英国,支撑着盟国战争机器的运行,对抗轴心国集团的进攻。人们都在匆匆忙碌,却无人注意到港口附近的海面上一条黑影从水下浮现,仿佛是一头出水换气的"鲸鱼",在它的背脊上还影影绰绰地有人活动。不多时,突然从那"鲸鱼"背上闪现出火光,几道火舌拖着浓烟腾空而起,划过南十字星座照耀下的夜空,直奔岸上的储油区而去,伴随着几声爆炸,港内火光升腾,浓烟密布,一场火焰风暴席卷港区,而那只"鲸鱼"已经潜入海底,无影无踪…… ■阿鲁巴岛上大型炼油厂的输油管道和巨大的储油罐。 圣尼古拉斯港袭击事件令盟国的石油供给颇受影响,引起英美情报机关的高度重视,调查人员在港区废墟内找到一些可疑的碎片,经鉴定与德国陆*使用的大口径火箭弹非常相似,结合目击者的报告最后判定此次袭击的元凶是从海上发射的德制火箭弹,很大可能是由德*潜艇发射的。无独有偶,不久后美国东海岸、英吉利海峡沿岸乃至地中海地区,陆续发生了盟*港口和海岸设施遭火箭弹攻击的事件,甚至有护航船队被火箭袭击的报告,最终盟国认定德国海*为潜艇装备了火箭武器,用于轰击岸上目标,而这种"火箭潜艇"很可能出现在任何一处海岸线,迫使英美海*将大量舰艇从护航船队中抽调出来,加强近海的巡逻警戒,大西洋之战的形势更形严峻…… ■年德*士兵在前线搭设火箭弹简易发射阵地,这种武器被称为"陆地斯图卡"! 上面文字所描述的事件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未发生过,但其中提及的"火箭潜艇"却是真实存在的。在年夏季德国海*曾经进行了一项秘密试验,即从潜艇上发射火箭弹,而这项试验与德国同时推进的火箭武器研发项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战时期,德国在波罗的海乌瑟多姆岛的佩内明德建立了研发基地,在首席火箭专家冯·布劳恩领导下研究火箭武器,并最终催生出跨时代的V-1、V-2导弹。早在战争初期,V系列火箭尚未成型之际,德国科研人员就已经非常有前瞻性地考虑将远程火箭武器与其他作战平台相结合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选择方案就是由潜艇搭载火箭前往敌方近海实施突然袭击,而这个设想最初可能源于一次家庭聚会。 ■两枚正在接受地面检测的V-2导弹,这种跨时代的武器是德国火箭武器研发项目的最大成果。 在冯·布劳恩的技术团队中有一位工程师名叫恩斯特·施泰因霍夫,出生于年2月,负责制导系统的研发。恩斯特还有个弟弟弗里德里希·施泰因霍夫,出生于年7月,他在成年后选择加入德国海*,进入潜艇部队服役。大约在年初,施泰因霍夫兄弟在某次碰面时偶尔聊起彼此的工作,恩斯特向弟弟询问了有关潜艇的技术问题,并简单探讨了在潜艇上搭载并发射火箭武器的可行性,这个话题引起了弗里德里希的强烈兴趣,两人在私下进行了研究。巧合的是,弗里德里希于年12月被任命为新建的IXC型潜艇U-艇长,将编入第4潜艇支队在波罗的海进行半年的战备训练,两兄弟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正好利用U-作为试验平台进行海基火箭武器的试射。 ■促成"火箭潜艇"项目的两兄弟:弗里德里希·施泰因霍夫(左)和恩斯特·施泰因霍夫(右),弗里德里希于年5月死于美*战俘营,恩斯特则追随布劳恩为美国效力。 在恩斯特的运作下,火箭潜艇试验计划于年初由*方正式立项,而试验平台自然选择了弗里德里希指挥的U-,毕竟自家兄弟好办事嘛!不过,当时无论V-1还是V-2都尚未达到实用化,没有成品可供使用,而且要搭载尺寸较大的远程火箭势必要进行大量的技术设计和改装工程,因此这项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潜艇搭载火箭武器的可行性以及火箭海上发射等基础性课题,而选用的武器是德国陆*已经列装的毫米WkSpr42型火箭弹。 ■毫米WkSpr42型火箭弹的结构示意图。 ■WkSpr42型火箭弹推进部分的分解图。 这种火箭弹是德*针对原有火箭弹射程不足的缺陷而设计的新型弹药,弹体采用流线形外观,以降低飞行阻力,改善弹道性能,配合自旋稳定系统,提高了射击精度,并使射程得到延长,此外还增加了装药比例,增强了爆炸威力,新的推进剂配方则减少了发射焰和烟雾,提高了发射隐蔽性。毫米火箭弹重量为公斤,弹头重量67公斤,可以装填TNT或燃烧剂,初速米/秒,射程可达米。毫米火箭弹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木制或金属制储运框架作为简易发射机构,使用电发火装置击发,对发射阵地要求低,便于灵活运用,常常被作为一线应急支援火力,获得了"陆地斯图卡"的绰号,而这个特点也使其非常便于加装到潜艇甲板上,化身"水下斯图卡"。 ■利用火箭弹储运框架和金属支架搭建的简易火箭弹发射装置。 火箭潜艇试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试验地点在格雷夫斯瓦尔德附近海岸。第一阶段试验在年5月14、15日举行,从岸上进行火箭弹试射,以熟悉发射流程、射击方法和记录弹道数据,以便与之后海上发射的数据进行对比。第二阶段试验于5月27、28日进行,试验内容是火箭弹的水下发射,试验人员将一部发射架置于海岸浅水区域的海床上,之后从岸上控制发射,试验表明火箭弹即使在水下也能正常点火射击。第三阶段就是将火箭弹实装到潜艇上进行海上发射试验,于5月31日至6月4日进行,为此U-在指挥塔后方的甲板上并排安装了6具发射架,射线垂直于艇体轴线,射向指向右舷,利用电路从艇内控制击发。在改装完毕后,U-先后进行了1次水面发射和6次水下发射。最令人期待的自然是潜艇水下发射火箭弹,此时U-航行于12米的潜望镜深度,发射架距离水面约5米,而火箭弹依然可以成功点火并穿出水面,直奔岸上的靶区而去。参试人员对试射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拍摄了纪录影片。 ■U-的艇员们在潜艇后甲板上架设火箭弹发射框架。 U-的火箭发射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证明在潜艇上搭载火箭武器以及从水下发射火箭都是可行的。从广义范畴讲,导弹也属于火箭武器的一种,因此U-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海基火箭武器平台,称得上是后世所有导弹潜艇的始祖。同时,U-的试验也表明,在海上发射火箭时因为受到风浪摇摆的影响,以及水下发射时需要克服水中阻力,火箭的射程和射击精度相比岸上发射有所下降,射程在0~米之间,而且导弹发射装置在潜航时会产生额外的阻力,降低航速和水下机动性。恩斯特和弗里德里希原本计划进行更多的试射,但是U-在6月初接到命令,结束战备训练,调往法国洛里昂基地参与一线作战,于是"火箭潜艇"项目就此戛然而止。 ■在试验期间,施泰因霍夫兄弟(左三、左四)在潜艇指挥塔上。 然而,德国海*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及其幕僚们对"火箭潜艇"项目缺乏兴趣,并不认为是一种革新性的武器系统,没有支持继续进行研究。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在邓尼茨眼中潜艇的首要任务是攻击舰船,切断盟国的航运,只有提高潜艇反舰船攻击效率的武器才是有开发价值的,而潜射火箭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一种适于打击舰船的武器,因为其精度实在太差了。即便是陆基火箭弹也只适合进行大面积的火力覆盖,而难以打击点目标,而海基火箭的发射平台本来就不够稳定,其射击精度更加不能指望,很难命中舰船一类的活动目标。此外,如果要投入实战,还要解决火箭弹的储运、装填以及发射装置的设计等技术难题,毕竟实战潜艇不可能像U-那样将火箭弹直接暴露在海水里长途开赴战场,估计没等到抵达战区火箭弹就先泡坏了。 ■架设完毕的火箭弹发射装置,可见火箭弹已经装填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妥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潜射火箭弹在打击岸上目标方面还是很有潜力的,火箭弹齐射具有爆发力强、覆盖面积大、火力密集的特点,最适合攻击像港口、锚地、海岸工事之类的大型目标,远比潜艇自身配置的甲板炮更具威力。不过,话说回来,对于二战潜艇而言对岸攻击毕竟属于次要任务,虽然二战时期潜艇炮击海岸的情况屡有发生,多限于袭扰而已,潜艇即使以火箭弹进行岸轰作战,也难以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相比其主要任务角色反而有本末倒置之感。 ■火箭弹水下发射试验的连续镜头,试验表明火箭弹可以从水下点火射击。 在U-调离后,德国海*并未完全放弃"火箭潜艇"的设想。年夏季,在黑海作战的第30潜艇支队指挥官要求提供"特殊武器"攻击黑海沿岸的苏*目标,这种武器就是曾在U-上试射的火箭弹系统。很快,一批火箭弹和改装配件被运抵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那里是德国海*在黑海沿岸的主要作战基地。第30支队的3艘IIB型潜艇U-9、U-19、U-24接受了改装并进行了试射,然而与U-的试验截然相反的是,这些试射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很可能因为IIB型潜艇体型较小,难以提供稳定的射击平台,还有可能是技术保障不力。年8月25日,苏联空*轰炸了康斯坦察港,堆放在码头上的火箭弹被爆炸波及发生殉爆,还严重炸伤了停泊在附近的U-18潜艇,作战计划也随之流产。总之,第30支队的火箭潜艇没有留下任何实战记录。 ■德国海*U-9潜艇,属于IIB型,战时在黑海作战,曾尝试改装为"火箭潜艇"。 最后说点题外话,第一艘"火箭潜艇"U-的命运也很特别,在结束火箭弹试射后该艇于年8月抵达洛里昂,加入第10潜艇支队,开始执行破交任务,在弗里德里希·施泰因霍夫和弗里茨·施尼温德两任艇长的指挥下进行了4次战斗巡航,击沉5艘商船计吨,击伤1艘计吨。年5月,根据日德达成的技术交换协议,U-作为"元首的馈赠"被移交给日本海*,于5月10日从洛里昂起航,经过90天的远航于8月7日抵达日本吴港,在完成交接后于9月16日成为日本海*吕-号潜艇,配属吴镇守府作为警备潜艇。在余下的生涯中,吕-主要用于技术研究和反潜训练,从未投入实战,并在年8月向美*投降,年4月30日在若狭湾做沉海处理。值得一提的是,U-/吕-在服役生涯中没有出现过一例伤亡,也算是一艘幸运舰。 ■年8月抵达日本的U-潜艇,移交日本海*后命名为吕-号潜艇。 ■舰娘百科中的U-资料页,注意在储备装备一栏特别注明了WG42型火箭弹。 ■正在发射中的三叉戟II型潜射弹道导弹,二战德国对于火箭潜艇的摸索很难说没有被获胜的盟*后来借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fj/8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多国公布ldquo群体免疫rdqu
- 下一篇文章: 年移民增长创纪录,国人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