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tassabhagavatoarahatosammàsambuddhassa.(3次)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3次)

孙南达禅师问题与回答——马来西亚鲁乃佛教修行林1.为何在佛陀的时代有很多阿拉汉并且很容易证悟呢?2.老年的好处以及坏处3.舍离的含义4.如何对治疼痛5.正念和定力的差别6.内观智慧禅和止禅的分别7.只有在佛法住世期才有内观智慧禅8.正确的理解业9.业(因果)对儿童的运作.如何鼓励家属做布施?要鼓励布施,首先必须给于他们足够的教育和知识,来激发他们的信心。须强调的是,佛教徒的信心(Saddhā),不是盲目的,而是由了解后所产生的信心。如果一个人真正的明白布施的好处与不做布施的坏处,信心自然就会随之而升起。这信心会让一个人不只是鼓励家人,更会鼓励其他人做布施。简要地说,就是以教导佛理,来激发他们的信心。要怎样教导佛理来激发这信心呢?首先,我们必须解释布施的好处。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曾经开示布施的好处。其实,信心是建立在我们对业力(Kamma)的信仰。业力是行动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业力是会产生相关结果的意念行动。任何由善意所作的行动,将会带来好的结果或善报。任何由恶意所造的行动,将会产生不好的结果或者恶报。这就是相信业力及其果报。每天信徒们来供养早餐或午餐。虽然他们不是我们的亲戚,也不企望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回报,可是却愿意进行供养,这是由于他们对业力和果报的信心。从这简单的供养食物,他们会得到什么利益呢?当人们在做布施的时候,其实是供奉着五种利益给受施者。佛陀说,同时他们也会得到相关的五种利益。1.长寿布施食物等于布施长寿(āyudeti)给受施者,因为‘Sabbesattāāhāra?hitikā’,一切众生都需要营养。没有营养,就不能生存。其实一餐可以维持七天的生命。假如我们不能补充食物,死亡将至矣。所以,供养食物者,不只对受施者供养食物,同时也供养着生命。供养者得到的利益是每一世都会获得长寿因为他使别人获得长寿。这是布施的第一个利益。2.美貌布施食物等于布施美貌(Vannadeti)。假如一个人没有获取足够的食物或营养,他的身体或外表将每况愈下。你或者在报章杂志看过一些面临饥荒国家的儿童的丑态,凹陷的眼睛,骨胳毕露。富有营养的食物能够改善这种情况,而使他们恢复体态和容貌之美。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布施食物,就是布施美观给受施者。布施者能获得的利益是每一世都容貌美观。美观不只是意味着外表吸引人,也使那人看来宜人及人缘良好。这就是美观。因此,佛陀说布施食物等于布施美观,布施者将在未来许多世里享有美貌这相关的果报。3.快乐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快乐(Sukhadeti)给受施者。我们认为病痛是最痛苦的。但是,佛陀说饥饿是最痛苦的。假如你面对饥饿时,你就会尝到饥饿的痛苦滋味。当你饥饿而得不到食物缓解时,佛陀说这是最大的痛苦(‘Jighacchāparamadukkha’)。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快乐给受施者。它所带给你的利益是,在每一世里都会身在快乐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困苦、缺少必需品的时候,你都可轻易获得食物。因此,佛陀说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快乐,布施者每一世都会得到快乐。4.力量布施食物等于布施力量、活力、能量(Baladeti)给受施者。所获得的相关利益是在每一世充满活力,健康和强壮。这是可以理解的。食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保持身体内的新陈代谢。所以,布施食物就是布施健康,能量和力量给受施者。在每一世里,你将充满活力,健康。5.智慧布施食物等于布施智慧(Pa?ibhānadeti)给受施者。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在世俗生活里,父母要送孩子上学之前,会给他们午餐饭盒或零用钱买食物。没有食物他们将会饥饿而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所以在世间的教育里,我们需要食物或营养。同样的,信众来这里布施食物,吃饱后,我们可以修行和获得智慧。因此,佛陀说布施食物等于布施智慧给受施者。你所获得的利益是,在每一世里将会聪慧。最后,甚至会证得道果智而及体证涅槃。上述五种利益,能够通过布施而获取。你可以通过解释布施所带来的好处,来教导你的家庭成员。布施是很有益、善巧的行为。所以,你该鼓励他们多做布施。放牛者的例子我们可以引用佛陀在世时的一个故事来讲述Pa?ibhānadeti,就是布施食物等于布施智慧。有一次,因为有人邀请佛陀接受午餐供养,所以佛陀去到了Alavi。午餐后,佛陀通常都会像往常一般给于大众鼓舞人心的开示,以提升信众的信心(Saddhā)。可是,那天用餐后,佛陀却只是静静的坐着。信徒耐心的等待,却不明白为什么佛陀一言不发。后来,有一个人加入群众。这位迟到的人是一个受雇主以日薪雇用的牧牛者。当天,他为了能够完整的把牛群交还给雇主,而去寻找一只失散的牛,所以姗姗来迟。由于当天早上空着肚子就去工作,这时的他感觉饿极了。佛陀有意的等他来后,才问布施者是否还有剩余的食物。当布施者们说还有食物后,佛陀就吩咐他们把食物拿给他。当他吃饱后,佛陀就开始讲经。那牧人听后证得入流道果智(初果)。原来,佛陀通过神通力,发现到那牧人很饥饿。假如在那时佛陀开始讲经,那牧人将不能专心听经。因为,饥饿是痛苦的最糟原因。饥饿的时候,不能够集中精神。这显示布施食物等于布施智慧,因为那牧牛者吃了食物后就证得入流道和果智。布施不只是供养食物而已,其实它的主要目的是习修波罗蜜。正如你们所知,一位佛教徒的最终目标是涅槃(一切苦的止息)。要体证涅槃,必须先证悟,成为证悟者。要证悟,你必须习修圆满的十大巴拉蜜。第一个巴拉蜜(Pāramī)是布施。因此,你应该了解布施的重要性。表面上,在布施时,像是舍下了财产,可是,事实上却是在发展你内心的崇高境界。这种崇高的心境是Brahmavihāra。31界之中,上层的20界是梵天界Brahma。住在那里的梵天神,时常修持四无量心或四梵住,即慈爱(Mettā),慈悲(Karu?ā),欢喜(Muditā),舍(Upekkhā)。缺乏这崇高的心境,没有人能够做真正的布施。假如对受施者没有慈爱,无论多么琐碎或微小的东西,你也不会舍离而布施于他人。如果你没有心怀慈悲,你也不能布施。布施是基于舍离(Nekkhamma)或放下、舍开。每个人都珍惜自己努力赚取的财富。,因此,如果没有崇高的心境或宽宏的心胸,就会执着于自己的财富而不会施于人家任何东西。布施的深层含义是舍弃对自己财富的贪执。布施也是一切巴拉蜜(Pāramī)的根基,事实上,佛陀说这是修行的首要条件。佛陀在修菩萨道时,理解布施的重要性,所以先修持布施。佛陀知道这布施是其它九种巴拉蜜,由其是“舍”的根基。所以,Nekkhamma的意思是舍弃对自己财富的贪取。因此布施是如此的富有成效,带来善果,并且是崇高的习修。布施是修行的基础。就好比在任何建筑中,地基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支撑着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同样的,布施是十大巴拉蜜里最崇高的。另外,在布施过程的三个阶段里,都应该清楚觉知其意义,以及心生喜悦。在布施食物之前,信众必须购买和烹煮各种食物。这时候专心一意的动作叫做Pubbacetanā。Pubba的意思是事前或者布施之前。此时,布施者心中所升起的善意,就产生好的善业。佛陀说‘CetanāahabhikkhaveKammavādami’。Cetanā指的就是带有意念的行动及由此而产生的业力。因此,从准备食物而得到善业,这就是施前的善意。接着信徒就尊敬地供养食物给僧人和修行者。这是第二阶段的布施或实际供养,叫做Mu?cacetanā。布施后,若施者抱着欢喜心,会获得另外一种善业。这叫做Aparacetanā布施后的欢喜心。纯粹对善行充满喜悦就好像从银行领取存款的利息一般。你创造自己的善报或者善行的利益。所以从布施前(Pubba),布施中(Mu?ca),和布施后(Apara)都获得利益。布施如何使你获益?假如你能够在这三段的时间内保持善意,就能够在生命中的三个阶段获利。比如说你的寿命是90岁,生命的第一阶段是从出世到30岁。第二阶段是从31岁到60岁。第三阶段是从61岁到90岁。倘若布施前的意念(Pubbacetanā)是善的话,人生第一阶段会过得很好。假如布施中和布施后持有善意,生命中的第二及第三阶段会过得很好。假如你能在布施的三个阶段中保持良好的意愿(Cetanā),在人生的三阶段里,即从出生到生命结束前,将会获益良多,因为业力是很精准和有效的。所以,你在布施前,布施中,布施后,必须保持良好的意愿。布施后,请勿忘记,应该时常观想自己的善行,而升起欢喜心。这样,你才能够使善业发展及增长。

————分享资料来源于《上座部佛教网》

往期精集

著作文章

《生命的意义》--玛欣德尊者

《你认识佛教吗》--玛欣德尊者

《自我探索的历程》--雷瓦达尊者

《最高的艺术》---雷瓦达尊者

《这个世界的真相》--阿姜查尊者

《解脱之钥》---阿姜查尊者

《来自森林寺院的阿姜查》--阿姜查尊者

《我们真正的家》--阿姜查尊者

《阿毗达摩轻松谈》---加纳卡阿毗旺萨尊者

《布施先行》---坦尼沙罗尊者

《布施什么》--雷瓦达尊者

《无上的布施》--帕奥禅师

《去尘除垢》--帕奥禅师

《为何我生如此》--善戒禅师

《圣喜长老语录》----圣喜长老

《走向寂静—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

《佛陀的启示》---罗侯罗.化普乐尊者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阿姜李-达摩达罗尊者

《正道前行》----阿姜扁尊者

《入出息念前行与修习次第》---悟德玛尊者

《覺知之心》---阿姜放

《解脱心MUTTODAYA》(合集)---阿姜曼

《证入“无我”的利益》---雷迪大师

问答

《玛欣德尊者答疑问》

《南傳入門問答》--吉祥尊者佛护尊者

《帕奥禅师佛法问答》(北京-年4月)

禅修

寻法尊者禅修引导

为初学者介绍入出息念

如何修习入出息念--雷瓦达尊者

禅修的阶段---圣喜长老

入出息念前行(上)

入出息念前行(下)

正确的修行态度禅修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普普通通的禅定路—寻法尊者

语音

《菩提资粮--十种福德事》

《玛欣德尊者随缘开示选集》

《净觉之音》(合集)---吉祥尊者

走出修定的误区(合集)---寻法尊者

算术师摩嘎蓝经(合集)----玛欣德尊者

《无悔人生》---八个系列小开示

《摆脱阴影》---九个系列小开示

《超克压力》---六个系列小开示

《如何面对逆境》---十八个系列小开示

《法的领导学》八个系列短开示

阿毗达摩与生命的关系(合集)

你们快乐吗.mp3

长久的幸福快乐.mp3

累积福德导致快乐.mp3

佛陀教导的长寿美貌之道.mp3

视频

早晚课诵

禅修盘坐姿势及晃海视频

中国上座部佛教----在家众课诵

《六种稀有》--圣法大长老

友情链接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fj/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