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菜市场的东西好吃,但还是想问一下,
文 潇潇 编辑 马桶 “五一”期间,长沙迎来“史上最热五一*金周”,成为全国旅游“顶流”。小红书发布“城市榜单”中关于长沙的笔记就有79w+篇,年度搜索量,长沙更是问鼎全国冠*。 长沙成了一个网红城市,而我们身边熟悉的某处,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打卡地。 那天走在湘春路上,有两个穿汉服的小姐姐问我荷花池怎么走,我这样那样帮她们指示了一下,两个小姑娘怎么看着都不像是日常逛菜市场的。 过年的时候想试一试麻油捆鸡,在荷花池菜市场路口发现有两支长长的队伍,靠得很近,像在打擂台,前后左右都有带着行李箱来买捆鸡的人。不知道哪家好,我和我女儿各选了一队排,各买了一塑料袋捆鸡试味。 荷花池俨然是各地吃货的天堂之一了,在网上可以找到它的卤菜、鸡爪、炒货、炸货怎么购买和品尝的攻略,除价钱、味道、位置之外,详细到怎么坐车,怎么停车,怎么上洗手间……看得我们这些老长沙人都觉得荷花池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本来一素面朝天,不修边幅的家庭主妇,一瞬间就洗去凡尘,成了人人追捧的网红美女。 荷花池生鲜市场图源:搜狐号“长沙帮” 长沙成为网红城市当然是件好事,这么多游客,带来了人气,创造了财富,真正是求之不得,不亦乐乎,值得珍而重之,欢欣鼓舞;但是就像天气突然热到爆,一定会让人感到不适。比如说到解放西派出所门口去打卡,拍抱头下蹲被抓的照片,这就让人感觉有点没品,好像被玩坏了。 吃喝玩乐high之外,咱们能不能渐渐变得文雅一点?毕竟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荷花池是贯通蔡锷中路和芙蓉中路的一条小巷。位于开福区原经武门西侧,东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锷北路,巷长千米上下。 现在咱们对荷花池的联想,有卤菜、捆鸡、鸡爪、糖油粑粑和葱油粑粑……应该很少有人会想,荷花池的池在哪?荷花在哪? 菜市场里的凉菜摊子图源:搜狐号“长沙帮”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坐在单车后面,我母亲正在前面奋力地蹬着,爬一个长坡,那是从展览馆路上经武路的坡。那时候还没有芙蓉路,铁路还在穿城而过,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不记得母亲是否回答过我这个问题,但我估计是没有,因为我至今也想不起来也查不到,荷花池到底哪里有荷花,或者荷花池的荷花,是在哪一年消失的? “荷花池”一名,并不是空穴来风,据史料记载,巷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荷花池古名莲花池”,《宋史?五行志》载:“绍兴元年(),荆湖南路总管孔彦舟,于州城莲花池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宝,诏却之。” 荷花池一直到清朝都算是城北的一个名胜之处,几经修缮,清乾隆间湘抚杨锡绂撰《荷花池》联云:“时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这样说来,当年在荷花池这个地方,可以一直无遮无挡地穿城北,过湘江,一直望到对面的岳麓山。清学者罗汝怀曾在此建私家园林,名荷花池精舍。晚清史学家王先谦葵园亦建在荷花池。一直到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追忆,当时的荷花池,“一方荷花数亩,松竹交阴,周围亭榭,挹爽迎风,清幽绝尘;一方泐潭寺巨刹巍然,古木蓊然,禅房虽深邃,却鸟窥香入,四时都有佳景。” 但这和我印象中的荷花池实在是大相径庭。 我看到的是一条非常无趣的街道,应该不能说是一个街道,它就是一条连接两条城市主干道之间的巷子。 现在是从芙蓉路转入荷花池,我们那时候常常是从经武路到荷花池。当年的经武路,联通老火车站、小吴门、湖南日报社,是南北向的主干道之一,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条街道其实无比萧条,北向的路段,因为有煤站和运煤车经过,整个地面都黑乎乎的,常有人拿着簸箕和扫把等在那里,一看到运煤车有煤落下来,就跑到路中间来扫了带回去。 如今的荷花池巷 虽是城市中心干道,却没有多少辆车经过,路边也没有什么行人,空空荡荡,连道旁的树都是无精打采的,树叶上落满了煤灰,跟旁边黑漆漆的电线杆子没有什么区别。 荷花池就是这条主干道旁边的一条小巷,更无趣。没有多少商店,两边是连绵的灰色水泥墙,墙面上会有一些斗大的黑白标语,那些字我不认识,标语通常结束在一个大大的歪歪的符号上,母亲说那叫感叹号。 水泥墙后面是一些住宅宿舍和两个学校,母亲就在其中靠西边的一个学校。当时叫做25中,学校位置的前身是长沙师范,就是现在盛世荷园所在的位置。 长沙师范倒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 它是由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和姜济寰在辛亥革命后创立的一所县级师范学校,全称为长沙县立师范学校。位于今开福区荷花池,系利用清代泐(le:石头岩缝裂开)潭寺遗址所建。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巨刹巍然,古木蓊然,禅房深邃”的泐潭寺。 为了将这所学校办成高质量的学校,徐特立聘请了许多德高望重的饱学鸿儒和思想进步的后起之秀来校执教,如杨昌济(毛泽东的老师、岳父)、李肖聃、易培基、方维夏、陈奎生、汪澹华、汤执盘、*芝冈、陈昌、柳直荀、熊瑾玎、罗学瓒等,都是知名大儒、教授,长沙师范培养了田汉、许光达(大将)、廖沫沙等等非常有名的人才。 荷花池故址碑图源:《潇湘晨报》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个有历史的地方。25中虽然建在长沙师范的位置,却既没有大儒,也没有很多学生。不过,对于我来讲,跨过它那个黑漆的大门,后面仍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那是一扇黑漆漆的双开大门,在阳光下晒出一种木头和漆的混合气味,大门不常开,大门上有一扇小门倒是常开着的,进去是一个小小的门厅和传达室,再往里面走就是一个天井,天井周围是教室或者办公室,天井里头种了一株葡萄,碗口粗的葡萄藤从天井地面虬结盘旋而上,浓郁的绿荫遮蔽整个天井。 有绿苔在天井边的水泥石头台阶和栏杆上蔓延,空气都好像湿润一些,望向头顶,一串串的葡萄藏在巴掌大的葡萄叶中,葡萄有大有小,小的像结实的绿豆,大的有手指头那么大,晶莹碧绿,是土生的葡萄品种,也有紫色熟透的,掉在地上散落着,整个庭院都弥漫着葡萄的甜香味。 天井的一个角落转台阶上去,有一个阅览室,也有可能是图书馆,图书室里有很多书,是原来长沙师范留下的,乱七八糟的丢在墙角、地上,母亲是那时候少有的、还去借书的人。有很多的字书我不记得,那也不是借给我的,但有一本书,或者更像一幅画,我拿到就不能放手了,到现在还能记得它给我的震撼: 一片深湛蓝色的大海——那时我很小,没有亲眼见过海,但是我确定那是海——那种蓝色是接近黑色、但是在里头又透出光来的那种深蓝,很像我们夏夜看到的天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遨游的生物:乌贼,蜿蜒的海草,七彩的小鱼,还有嘴巴尖尖的一种鱼……最重要的是一条巨大的、在海底游曳的、活生生的鲸鱼:它一座山那么大,有巨大的脊背和翻起来的尾巴,它的嘴唇大大的咧着,仿佛是在微笑,可以看到在靠近鲸鱼黑洞洞的喉咙口,有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坐在小木桌旁边,木桌上点着蜡烛,闪着微光……这本书叫《木偶奇遇记》。 铜版纸的《木偶奇遇记》 这是一本我从来没见过的书,跟我们日常见到的竖版的文字书不同,也跟当时常见的小人书不同,比小人书的开本要大,它应该是32开,横版的,最重要的是它的质感,小人书用手指捏过去哗哗的响,很单薄,但是这本书翻过去硬硬的、呱呱作响,纸质又厚又反光,画面上海水波光粼粼,鲸鱼的皮肤也呈现出皮革一样的质感,我后来才知道,这种纸叫铜板纸。 那个时代,书是一种又泛滥又稀少的事物。泛滥是因为书架上都有着各色各样的语录,厚薄规格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是相似的,且颜色多为单调的黑白。 借给我书的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位老爷爷,瘦削的身材,花白的头发,有一个尖下颌和一个非常温和微笑的眼睛,他弯下腰来认真地跟我说说话。我后来听母亲讲,他是一位被打成右派的原来长沙师范的老师,不能上讲台,但从来没表露出有任何潦倒的感觉。 在我的印象中,荷花池没有荷花也没有水,可是忽然间它就有鲸鱼,有了海。我很乐意和母亲去这个地方。 荷花池生鲜菜市场其实没有在荷花池巷里。但是来荷花池寻食觅吃的吃货们,真应该来这里拜一拜吃货们的祖爷爷。 这位爷,因为好吃能吃,而创立出一个菜系:“祖庵湘菜”,号称湘菜之源,天下吃货无出于其右了,一直到他身后近一百年了,还能让人靠着“祖庵湘菜”的名头吸引眼球。 他就是家住荷花池的谭延闿。 谭延闿(年1月25日—年9月22日),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清朝科举最后一名会元,曾任两广督*、湖南都督、陆*大元帅、国民*南京国民*府主席、行*院院长,民国时期著名*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 文武全才外加吃货祖宗,这换到现在,就是大写的斜杠人生。如果再有花边一点的对他的介绍,就是他曾经为毛泽东的书店剪彩、题词;他曾经买田买房赞助孙中山革命;他曾经差点娶宋美龄,后来做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介绍人。 谭家的后人说:“谭家大屋在现在的荷花池、茅亭子一带,东边到了经武门,西边到了蔡锷路。现在的湖南日报社、茅亭子小学,以前都是谭家大屋的范围。” 就是从芙蓉路转入荷花池巷东北边的那一片,湖南日报社的印刷厂、省疾控中心、湖南日报社二厂、茅亭子小学等当年都是其内庭,而荷花池应在报社院子深处,都是谭家大宅。 谭的一首诗——《梦荷花池故居》云: “梦*不为关山隔,揩眼还能识故扉。 廿载只栖重到处,孤行千里独来归。 充庭橘柚垂垂实,转眼房栊步步非。 犹是当时携手地,伤心无语向斜晖。” 除了荷花,诗中的“充庭橘柚垂垂实”表明谭家大屋一个显著特点:栽着南方特有的橘子、柚子树,而且它们长得非常茂盛,结满了果子。 谭所创立的祖庵湘菜,几乎综合了当时中国几大菜系的精华,它之所以博采众长,跟谭延闿的经历相关。他父亲曾任两广总督,家厨以粤厨为主,大部分来自潮州;待得他为官时,家中主厨既有淮扬籍的,也有湘籍的。虽然厨子会做菜,但每次宴请的菜谱都会由他亲自审定和调配,千百次的请客下来,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谭家菜的风格和搭配,独一无二。 现代厨师还原的“祖庵豆腐”图源:晴溪 现在的众多吃货一想到湘菜,更多想到的是辣、小吃和各种家常菜,然而,湘菜在民国年代,可是南京官宴和如今台湾官府菜系中最高端的私房菜,所以在当年的习马会上,首道主菜是一道“湘式青蒜爆龙虾”,这样杂揉湘粤中西菜系的菜谱,似乎可以从谭家菜中找到一脉相承的品格,南北兼顾,中西杂糅,各取所长。很难界定它是属于哪个菜系,但就是味道好。 吃货们要到荷花池来打卡,高考学子也应该来这里打打卡,没准会沾上好运气。谭延闿是湖南的第一才子,是年会试的第一名——会元,在他之前湖南出过状元,出过榜眼,就是没有出过会元,而且那是清朝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确实是后无来者。 会试是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统一考试的第一名,现在什么高考省状元跟他比,可是弱鸡多了。 谭还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民国有两大书法家,北方的于右任,草字特别好,另外一个就是谭延闿,楷书特别好,所以叫南谭北余。谭延闿的书法字如其人,有大权在握之气象,结体宽博浑厚,气势顾盼自雄,而且他有求必应,平易近人。 南京中山陵的碑亭由他亲笔提写,*埔*校的校名“陆**官学校”也由他提就,年开在咱们潮宗街56号的文化书社,也由他亲笔题词和揭幕,而书社的开办人之一,就是青年毛泽东。 *埔*校校名由谭延闿书写 如今的荷花池火爆了起来,但是旁边的荷花池巷仍然是十分安静的巷子,谭家大宅、经武路,已消失在历史中,长沙师范也早已搬迁,只剩下楼盘。 吃货的精神倒是万寿无疆。 无数的地名已经失去了它原初的意义,比如说小西门、南门口没有了门,西湖桥没有了桥,枣子园没有了枣树,东瓜山没有了瓜……荷花池里的荷花在现实中不会再开放了。 但就像这座古城,它的长街小巷,楼台庭院,瓦舍水井,任何一块方寸之地,都曾经重叠过无数次时空的影像和记忆,从远古到现代,以至将来。 那么在某一异次元中,或许依然有荷塘,有莲叶,叶子底下有鱼,在水的最深处,也许真有一尾硕大无朋的鲸,波光闪闪,腾空、徜徉摇曳,等待着我们骑上它,在时空中自由穿越。 潇潇作者介绍:潇潇,长沙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发表、出版作品多篇(本),现居广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cy/7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卖惨赚钱的ldquo渣男
- 下一篇文章: 稀奇床头办公室酒店厕所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