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疟疾,许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书本上、一些影视作品中,见到过疟疾大面积传染和爆发;陌生是因为好像身边很久没有遇见疟疾确诊病例了。

其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府对于疟疾的控制和预防都做出了非常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万人感染疟疾,不过截止到今年,中国本土已经实现了病例清零。

这71年走在抗疟的道路之上,中国如何和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全球抗疟目前还面临什么挑战?中国又如何帮助其它国家抗击疟疾?

年10月14日,果壳邀请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合作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的主任委员周晓农,全球卫生实验室技术产业化总监郭自红,为我们分享“消灭疟疾,中国经验能够给世界带来什么?”

1

段玉龙

疟疾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传染途径是什么?

疟疾是蚊子传播的疟原虫,进入人的身体后导致的疾病。它的症状有发热、出汗,但是发热以前会出现寒冷、寒颤的现象。疟疾在当地传播得非常快,通过蚊子传播,可以使当地的发病率从1%上升到20%,甚至到40%。解放以后国家对控制疟疾非常重视,年我们启动了消除疟疾的行动计划,在大家努力下,年中国首次实现无本地感染病例。

周晓农

2

段玉龙

中国用了什么方法,在30多年的时间就将疟疾数量清零?

在不同的阶段,中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高发时,大约70年、80年,我们提出来“两全两服”,也就是说高发地区的人群进行全面的服药。

年以后,疟疾病例逐渐在降低,那时我们开始提倡提高监测的敏感性:要早诊断,早治疗。

一直到年时,我们又开始提出这个消除疟疾的行动计划。看到一例病例,就当做它是一个传染点、传染源,迅速把它进行清除。还提出了一个时间表:一天内,发现病例都要进行报告——这有利于我们组织资源、进行调查,看看这个病例是具体是什么类型的疟疾。

我们“”检测响应的工作规规范,现在已经介绍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去了。1天要报告,3天要实验室诊断,然后7天一定要把周围的人群要查清楚。现在已经写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个技术方案当中。

周晓农

我们国家还实现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防联控,因为我们发现往往省与省的交界地区是高发地区。那是因为我们的措施,在这些地区有漏洞。联防联控促进了省与省之间的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水平,对于疟疾最终的消除,也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个,我们得到了全球基金的支持。除了技术上的支撑和经费上的支撑,还有一个管理经验的输入,也帮助疟疾下降。

周晓农

3

段玉龙

中国和各国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在坦桑尼亚设了试点。14年起启动了这个项目,到了18年我们这个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一个成绩。

这个试点,一共四个社区,覆盖了20万人口。我们刚刚去的时候,它的发病率在30%到40%,经过3到4年的工作,发病率下降到5%以下,下降幅度达到80%以上

我们创新地提出一个“1、7”方案。“1”就是我们当地的卫生人员,天天在村里面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发热病人,就给他检测。这样的话,社区天天在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地在一个潜伏期内就把它压下去。

周晓农

4

段玉龙

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中国本土病例的疟疾发病的清零,是不是再次大面积暴发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我要一个字回答呢,就肯定是NO。

因为疟疾是一个通过蚊子传播的疾病,所以一旦传染源进来,就会非常危险。

当前从我国去非洲的劳务输出人员特别多,他们回来时就会把疟原虫从非洲带回来。所以还是有这么一份危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边境地区的流动人口特别多,很难掌握他们的走向。一旦流动人口携带了疟原虫,然后又到了按蚊的地区,就非常微小。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使蚊子的繁殖周期变短、分布扩大。

所以从这个三个方面来讲,尽管我们中国是清零了,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同时我们还应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cy/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