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occupyperth.org/feidian/3065.html

真正的慈悲,不只是扬善,还能够止恶,“见恶不止”者,不名慈悲也。未来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释鈓鈊

卍卍卍卍卍卍卍

福星阁

能量转换

《三界九地之图》

9-10世纪

规格:.6×29.3cm

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编号:P.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国宝《三界九地之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图,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图、佛教天人合一图。

此图系依据唐玄奘所翻译的重要佛教经典著作,《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所绘制。《俱舍论》是公元4至5世纪时印度佛教哲学家世亲菩萨的著作,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著作,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图》是玄奘弟子宣传俱舍学说时所用的一种图解讲义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佛教思想史图像资料。俱舍学说流行于7-9世纪,但是看此文献图中的书法,则明显带有9-10世纪晚唐和五代时期的书风。法国国家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文献,在文献表面托裱了一层薄丝绢,使得文献看似绢本。《三界九地之图》系一竖长卷,从下往上描绘了虚空、风轮、水轮、金轮、地狱、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宫、月宫、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等;所谓“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九地”,为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静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关于《三界九地之图》的研究文章甚少,其中以胡同庆先生所撰一文最有影响,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文缺少图像资料。参考胡同庆先生的精彩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结合法国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P.号国宝,隆日试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解”这一稀世珍宝---《三界九地之图》,以飨诸位同修。但因《三界九地》内容浩瀚广博,非吾辈所能“详解”,仅以此“管窥之见”,抛砖引玉而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界,这里指的是一个境界范围或领域,如同现代语言中的商界、*界。佛教认为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须弥山设立三个生命层次此为三界。把三界细化之后称为九地,地,这里指的是区域或领地。九地是从三界中演化出来的,简单分类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持五戒、修十善、广为布施)。

色界---离生喜乐地(修初禅)、定生喜乐地(修二禅)、离喜妙乐地(修三禅)、舍念清净地(修四禅)。无色界---空无边处地(修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修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修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修非想非非想处定)。下面我们由下至上分成八段来进行解读:1-虚空与三轮2-地狱之门3-须弥山4-欲界六天5-色界十八天6-无色界四天7-三界九十八烦恼8-详解三界九地

1虚空与风轮、水轮、火轮

位于画面最下方的几排条状,一条淡淡的粗犷的笔触以示风轮;风轮下面自然表示的是虚空;风轮上方的波浪状内有一些水纹和水涡,以示水轮;水轮上有两排图案,每排有五个房屋状图案,这可能表示金轮。

三界九地之图是一个立轴,读解应该自下而上,其基础在最下部,一切依托于虚空、也来源于虚空,虚空之上有风轮、水轮、金轮,是依据《俱舍论》第11卷的文字描述所绘制的。

《俱舍论》卷11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三倍。论曰:许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广无数,厚十六亿逾缮那,如是风轮其体坚密,假设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碎风轮无损。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位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

以上为虚空三轮段

2地狱之门

地狱位于下部金轮之上,九山八海之下。画面中央是一大庑殿形建筑,屋顶有一对鸱吻。殿前和两侧绘铁门,殿前铁门上横挂一锁,殿两侧铁门上各竖挂一锁,另外绘城墙状的围墙。画面左侧围墙前绘一*(已模糊不清),上方竖写榜题“*趣”;右侧围墙前绘一马状动物,上方竖写榜题“畜趣”。殿前铁门下方亦绘一大庑殿屋顶,上有鸱吻一对。

画面上方中央有竖写13行榜题,从右往左为:

劫八无间一中劫六千七极炎热半中

劫四号叫四千五大号叫八千六炎

热万一等活寿五百岁

二黑绳一千三众合二千六青

莲花七红莲花八大红莲花一

炮二炮烈三蝎哲沾四哧哧凡五

虎虎凡百年除一粒后后倍

二十安页部陀寿量婆一诃麻寿

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等活等

上六如次以六天为火唐煨尸粪锋

刃烈河增上七木奈洛迦八

增皆十六此下过二万

无间深广同

此段榜题的后半部分与《俱舍论》颂文完全吻合,只是个别字有误。不仅榜题与经文颇吻合,其图像亦是依据有关经文所绘,如图中地狱的铁墙铁门画面两侧是“畜趣”、“*趣”。所谓趣,即众生所往之国土。《俱舍论》卷8曰:“趣谓所往。”“地狱傍生*及人天是名五趣。”傍生即畜生;畜趣、*趣亦称畜道、*道。

以上为地狱段

3须弥山

九山八海位于地狱的上方,图像是以须弥山(亦称“妙高山”“苏迷卢山”)为中心,周围绘七圈*色环状以示逾健达罗山、伊沙驮罗山等七金山,七山之外有一状似围墙的铁围山,七山与铁围山之间绘四大洲。九山即须弥山、七金山和铁围山,九山之间即八海。

1、须弥山脚---九山八海四州上述画面的中心竖写一行榜题“七金山”。画面左上侧(铁围山外)竖写三行榜题,从右往左为“安页湿缚羯奴手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逾健达罗/山伊沙驮罗山去曷地洛迦山须达梨舍那于大州等/外有铁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四大洲位于七金山与铁围山之间的咸水海内。南瞻部洲绘于画面下方,状如车,其上竖写榜题“南瞻部州”;东胜身洲绘于画面右侧,状半月形,其上竖写榜题“东胜申州”;西牛货洲绘于画面左侧,状圆月形,其上竖写榜题“西牛俱州”;北俱卢洲被图中须弥山所遮挡,所以本图中未绘出。

依上述风轮、水轮、金轮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州构成的国土,称为一须弥世界。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须弥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

2、须弥山腰---日宫、月宫、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

位于九山八海上方,须弥山山腰左右两侧。日宫在右侧,圆形,内绘一三足乌,其上竖写榜题“日宫”;月宫在左侧,圆形,其上竖写榜题曰“月宫”。

《俱舍论》卷11云:“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州等。”日宫和月宫。日宫在右侧,圆形,内绘一只鸟,俗称金乌,金乌形象原为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此后二足与三足并存,推测为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神鸟乌鸦,为区别于世间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故称三足乌。该图金乌居于日中,有二足,其上竖写榜题“日宫”。

日宫右侧竖写三段榜题,

一为:妙高层有四(角)相去各一千傍出六十千/

八四二千量坚守及持鬘恒憍天王众

二为:寿命五百岁(这是对四天王天的注释)

三为:“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州等”,

此句出自《俱舍论》第十一卷。

月宫在左侧,圆形,内绘树状物不能确认,一般在敦煌绘画中多绘桂树以代表月宫,有绘制精细者,桂树旁边有兔子,对于此图,有理由推测为桂树。其上竖写榜题曰“月宫”。

月宫左侧竖写四段榜题,

一为:身长半里(这是对四天王天的注释)

二为:頞湿缚羯拏毗耶恒迦山居艮达罗山逾健达罗/

三为:山伊沙驮罗山朅地洛迦山顶达梨舍耶于大州等/

四为:外有轮铁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

位于榜题“七金山”之上的须弥山山脚间,在山前面绘有四层大庑殿状殿堂,每层屋顶均有一对鸱吻。殿堂中间均竖有榜题,自下而上依次为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天的位置与日宫、月宫相平行。

位于榜题“七金山”之上、“帝释宫”之下的须弥山山脚至山腰之间,在以山形为背景的前面绘四层大庑殿状殿堂,每层殿堂屋顶都有一对鸱吻。殿堂中间均竖写有榜题,从下往上为“坚守天、持鬘天、恒憍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天的位置与日宫、月宫相平行。画面右侧竖写三行榜题“妙高层有四相去各一千傍出六十千/八四二千量坚守及持鬘恒憍天王众———/寿命五百岁”。另外月宫左侧有一行竖写榜题“身长半里”。

佛教的世界: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外围四大部洲、八中部洲,须弥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两段,下段分为四层,第一层名坚手天,第二层名持鬘天,第三层名恒憍(亦译常放逸)天,为四天王所统帅之夜叉神所居,属于*类,非天道所摄,一说第三层之上还有日月星宿天,为日月星宿诸神所居;第四层为四天王天,与日月在一水平面上。须弥山顶为忉利天,此天与四天王天皆地居。依上述三轮的支持,由九山、八海、四洲构成的国土,称为一世界或一须弥世界。一千个须弥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倍的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由于有小中大的区别,所以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一佛的化境。此世界乃是为六趣二十五有界的有情作依止,相对于有情世间,而称为器世间。

3、须弥山顶---帝释宫、忉利天、圆生树、善法堂

位于“四大天王”及“日宫”、“月宫”上方的须弥山顶。

位于“四大天”与“日宫”、“月宫”之上的须弥山顶,画面中央下部绘一大庑殿状宫殿,屋顶有一对鸱吻,殿前竖写榜题“帝释宫”,殿前两侧各绘一山峰。

忉利天,殿后上部中央绘大庑殿状殿堂,第二层中间竖写两行榜题“忉利天寿命一千/秋身长一里”。

即波利质多树;波利质多,梵语pārijāta或pārijātaka,pāriyātraka,巴利语pāricchattaka。系忉利天宫之树名。又作波利耶怛罗拘陀罗树、波利耶多树、婆利质多罗树、婆疑质垢树、婆利耶怛罗拘陀罗树、婆唎耶呾罗拘毗陀罗树、婆利阇多迦树。意译为圆生树、昼度树、香遍树。以其为树中之王,又称天树王。

第三层殿堂两侧各绘一小殿堂,右侧绘一棵树,上方竖写榜题“圆生树”,“圆”字残缺但可以辨认,圆生树,有珊瑚树之称,此树在忉利天善见城之东北角,位于杂乱园与欢喜园间,周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根茎枝叶花果皆有香气,能遍熏忉利天宫,故称香遍树。此树有神,名为漫陀,作伎乐以自娱,故成为三十三天娱乐之所。佛曾在此树下为母说法三月。杂阿含曰:“一切树中,波利质多罗为第一。”俱舍论颂疏曰:“妙香芬馥,顺风熏满百由缮那,逆风时犹遍五十。”

左侧绘一个小殿堂,上方竖写榜题“善法堂”,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为忉利天诸天众之集会所。每逢三斋日,天众集于此堂,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依起世经卷六所载,此堂纵广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栏楯、七重铃网,皆为七宝所成,四方诸门皆楼橹台观,亦为七宝所成,其地为青琉璃宝,柔软细滑,触之如迦旃邻提衣。堂中央有一宝柱,高二十由旬,柱下设帝释天之座,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又大唐西域记卷四载,如来往昔曾居于此堂,为其母说法。

位于“圆生树”后的山峰右上方,首先是竖写一行榜题“俱舍颂云”,然后其下从右往左竖写四行榜题“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有守所住中宫名善/现周围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围千逾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戏妙池居四方相去各廿/东地有圆生树西南有善法堂帝释处中宫卅二臣位”。

《俱舍论》卷11云:“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妙池居四方,相去各二十,东北圆生树,西南善法堂。”

以上为须弥山段

4欲界六天

所谓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和夜摩天、兜率天(睹史多天)、化乐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三十三天)前面已经介绍过,另四天位于忉利天之上,为四层大庑殿状殿堂,屋顶均有一对鸱吻,两侧均绘云彩。左右二侧有文字介绍,并有红线指引对应殿堂。

第六层殿堂前从右往左竖写两行榜题“欲界/六天”。第三层殿堂右侧从左往右竖写三行榜题“夜魔天寿/命二千岁身/长二里”,左侧从右往左竖写三行榜题“兜率天寿/命四千岁身/长四里”。第四层殿堂右上侧从左往右竖写四行榜题“欲界五趣/化乐天寿/命八千岁身/长八千八里”,其左侧从右往左竖写三行榜题“他化自在/天寿命一万/六千岁长/一十六由旬”。

以上为四天的榜题,而四天王天、忉利天在欲界最下方,可参考图片找到其位置。在欲界六天的右上方有榜题“一欲界五趣地”,即九地中的最低处、第一地----五趣杂居地。

下图为欲界六天的所在位置:

九地之一,欲界五趣地

欲界六天的榜题文字:

三界中的欲界:是众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人有五欲,《佛遗教经》有“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一句,五欲,是耳、目、鼻、口、心的欲求,即财、色、名、食、睡,是由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为五欲所牵绊的人,其根源是不知足。类似于现代语言中的冒牌“刚需”,以得到为目的,以刚需为理由。持五戒,修十善,广泛布施,修“散”可入欲界天。

以上为欲界六天段

5色界十八天

色界十八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和四禅九天。其图像位于欲界六天之上,计17层大庑殿状殿堂,图中有红线指引对应殿堂的介绍榜题。另有一层无想天殿堂平行于广果天殿堂,尾顶均有一对鸱吻,殿堂两侧均有云彩。各殿堂的介绍榜题可沿红线指引找到,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右侧榜题,位于“圆生树”后的山峰右上方,首先是竖写一行榜题“俱舍颂云”,其下竖写四行榜题:

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有守所住中宫名善/

现周围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

围千逾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戏妙池居四方相去各廿/

东地有圆生树西南有善法堂帝释处中宫卅二臣位

在画面上,与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相关的榜题还有三处:

1、左下侧,首先是竖写一行榜题“俱舍颂云”,其下从左往右竖写两行榜题“四大州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俱同一成坏”。

2、右下侧,首先竖写一行榜题“俱舍云”,其下从右往左竖写三行榜题“瞻部州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州人倍倍增如此/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界逾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半半增唯无云减三”。3、左上侧,首先竖写一行榜题“俱舍颂云”,其下从左往右竖写三行榜题“北州定千岁东西半半咸南州寿不定后十初颇量/增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倍倍增/色无昼夜殊胜寿命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此四个榜题皆出自《俱舍经颂》。

以上四处榜题在图中的位置如下:

《俱舍论》第十一卷,“颂曰: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忉利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杂饰地柔软,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外四苑庄严,众车粗杂喜;妙池居四方,相去各二十,东北圆生树,西南善法堂”。

下面是该图对色界十八天的榜题文字:

“无想天”:

三界中的色界:就是禅天,色,非颜色,亦非女色,而是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颜色(显色)与形状(形色)这样的两个渠道,得到精神上的快乐,所以,佛教把物质现象叫做色;色界,比欲界的生命层次要高,因为欲界享受的是物欲的快乐,而色界享受的是禅悦的快乐。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则是精神的。修“禅”可入色界天。

以上色界十八天

6无色界四天

无色界位于“色界一十八天”之上,此图的最顶端。其表现形式比较特殊,只有几条榜题,没有欲界六天和色界十八天所居住的那种大庑殿状殿堂。中间连接色界的一条竖长方框内,分格书写“非想地”、“无所有”、“识处天”、“空处天”;该竖长方框左右两侧又各有一条竖长方框,右侧竖长方框内分格书写“非想地寿命八万劫”、“六空处地二万劫”,左侧竖长方框内分格书写“无所有地六万劫”、“七识地寿四万劫”。

中间竖长方框之上连接一方框,框内从右往左竖写两条榜题“无色界/有四天”,两条榜题间有分格线,榜题亦有框界。在此方框之上又绘一方框和三角形顶,顶部饰一摩尼宝珠,两侧有波状和云状图案,方框内从右往左竖写两条榜题“三界九/地之图”为全图题名。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是三界中最高一界。“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获得的果报。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1、空无边处,为四无色处之最初阶段。初修无色定,必厌弃物质世界,一心思惟无边无际之空观,使心与无边之空相应,这就是所谓空无边处。2、识无边处,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此即为识无边处。3、无所有处,既否定外界物质之质碍,又否定内心心识,唯思内外一切无所有。以修此无所有观而得生天之果报,即无所有处。4、非想非非想处,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极静极妙之境界,以无各种粗想而称非想,又因其想未绝,尚有细想,所以为非非想。

以上无色界四天段

7三界九十八使

使,即烦恼之异名,又谓作随眠。因烦恼紧随于人,系缚三界使不出离,昏滞如眠,故名使和随眠。三界九十八使由以下二部分内容构成:见谛门八十八使(欲界有三十二使,色界有二十八使,无色界二十八使)。思惟门十使(欲界有四使,色界有三使,无色界有三使)。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九十八使。则出一切烦恼。今依数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实论人。所解则异也。在《三界九地之图》中,三界九十八使没有具体的图像,只是在显意识上,通过榜题形式将有关内容融进全图之中,同时从潜意识方面将有关榜题书写在全图的上端部分,从视觉上暗示九十八使在三界九地中的地位。

三界九十八使的榜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位于顶端左侧,

首先竖写一行榜题“修道断俱空烦恼有十”,其下从右往左竖写四行榜题“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圭心”,

其下则从左往右竖写三行榜题“欲界有四/色界有三/无色界有三”,

再其下又从左往右竖写榜题三行“贪嗔痴慢/贪痴慢/贪痴慢”。

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之下,

首先竖写一行榜题“欲界四谛有三十二/苦谛有十/集谛有七/灭谛有七/道谛有八”,

在其下部有三行:“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贪嗔痴慢疑戒取邪见见取”。

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平行相对应,位于画面右侧,

只竖写一行榜题“色界四谛有二十八准上无色界”。

第四部分位于第三部分之上,

并且与第一部分平行对应,首先竖写一行榜题“无色界有四谛计十八”,其下从右往左竖写四行榜题“苦谛有九/集谛有六/灭谛有六/道谛有七”;“苦谛有九”之下和左下侧从右往左竖写两行榜题“贪痴慢疑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见取”与“邪见”之间右侧有倒乙符号“”),“集谛有六”与“灭谛有六”下方中间竖写一行榜题“贪痴慢疑邪见见取”,“道谛有七”下方从右往左竖写两行榜题“贪痴慢疑/戒取邪见见取”。

另外,在“无色界有四谛计十八”之左侧亦竖写一行榜题“见修道断分别烦恼有八十八”。

以上,为见谛门八十八烦恼,加上思惟门十烦恼(欲界有四、色界有三、无色界有三),共计九十八烦恼,亦名三界九十八使。三界九十八烦恼没有具体的图像,只是在显意识上,通过榜题形式将有关内容融进全图之中,同时从潜意识方面将有关榜题书写在全图的上端部分,在视觉上暗示九十八烦恼在三界九地中的地位。

以上三界九十八烦恼段

8三界九地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或是众生住的地方。欲界就是一个,欲界的众生都有五欲,所以它是一个。色界就是禅天,有四禅天;无色界有四空定天。这九个地方,或是九类众生住的境界,就叫「三界九地」。

欲界即具有淫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是指众生由于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所处的境界。在佛经里的定义就是心理的需求和生理的需求所产生的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四禅色究竟天,凡有十八天。

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无色天、四无色、四空处。佛教认为“色”是质碍,无色就是没有质碍,而无色界是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处于一种精神至高无上的享受境界,也是众生最难达到的三界最高层次。

九地是指众生于三界轮回中所处的居所或精神层面。其中欲界占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有四地,佛教讲究三界众生六道轮回,因此认为众生于三界九地,根据因果报应往返周旋,循环不断。

一、五趣杂居地:为欲界的地狱、饿*、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有情杂居之所。二、离生喜乐地:离生喜乐地为色界的初禅天。三、定生喜乐地,为色界第二禅天。四、离喜妙乐地,为色界第三禅天。五、舍念清净地,为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第一天。七、识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二天。八、无所有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三天。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为无色界第四天——即有顶天。

《三界九地之图》确系

依据唐玄奘译《俱舍论》所绘制

什么是大圆满

比如,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大圆满?”。你可以说“大圆满是我们的真实状况或者本性”,然后这个人又问“它是怎样的呢?”,你就说“它是‘嘎达’和‘陇竹’无二的状态”,你可以用心智的方式这样来解释。

但“嘎达”和“陇竹”是什么意思呢?“嘎达”是藏语。我们在古老传统中使用这个词汇,“嘎”是藏语字母表的根本。我不是说梵语中的字母表,是说藏语(的字母表),在藏语中,我们以辅音(consonant)开始的时候,在结尾有一个发音,我们在字母表中是以“嘎”开始,我们有“嘎、卡、噶、阿、迦、恰、扎、啊、达、塌、哒、玛”,等等,有点象日文的字母表。

日文字母表中也是类似这样。“嘎”是开始的字母,它代表了开始,“达”意思是纯净,(嘎达)意思就是从本初开始就是纯净的。从本初就是纯净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空性,这就是在显宗里那个著名的解释。

你们记得在显宗的解释里是说“顺雅塔”(sunyata)——空性。“顺雅塔”在显宗教法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但“顺雅塔”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

比如即使我们处于二元状态中的时候,我们看到主体和客体,如果我们学习教法并用这种知识更加详细进行分析,即使以心智的方式我们也可以了解空性。因此它也被认为是对获得证悟非常重要的。

比如当我们谈到佛陀的真实状态——法身状态的时候,法身状态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说就是“顺雅塔”(空性),因此我们可以明白“顺雅塔”(空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与“嘎达”相关,从本初开始就是纯净的状态。

但是,在大圆满教法中只是知道一切都是空性并不足够,如果一切都是空性,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净相和不净相呢?所有这些都与我们的潜能有关,空性具备无穷无尽的潜能,不仅仅是空性,只知道空性没有太多的价值,

在显宗教法中也是这样说的,其中说当你发现了空性,但如果没有慈悲就没有任何价值,慈悲是什么意思呢?慈悲就是运动。我们在思维和感觉,这就是慈悲(的作用)。

所以在显宗教法里不只是讲空性,也有讲运动的观点。特别是在金刚乘的修法中,我们(观想)进行转化和显现,把自己观想成本尊,把周围观想成坛城,所有的运动和思维都是我们的潜能,潜能是我们本性的一部分。

在大圆满教法中不只是认为本性就是空性,也包括了无尽的潜能,所有这些显现都与潜能相关,显现出净相和不净相。这些潜能在藏语中就叫做“陇竹”,“陇竹”意思是自圆满的状态。

从本初以来我们就具足这种状态,因此我们有了本净和圆满不二的经验,就能够发现大圆满的真正状态。即使我们以心智的方式学习,我们需要“嘎达”和“陇竹”不二的这种知识。

这个象征(指五彩明点白阿)也是代表了这样的意思,其真正的含义是超越了形状和颜色等等,就是空性的状态;但从空性中如何显现出这些显现。

在金刚乘中解释为(从空性中)显现出种子字,显现出代表五大元素的种子字,以此发展成一切显现的基,然后种子字显现出诸如坛城等的整个境界,特别是种子字显现出坛城中主要的本尊,所有这些都与运动相关。

通过运动进入空性的真实状况的经验,就如要发现镜子的无尽潜能,我们就需要(通过)反射(来领悟)。如此我们就能够有所理解。这就是大圆满中独特的方式。

大圆满教法的原则——超越局限

续部系统跟大圆满系统是有所区别的,所谓不同并不是说在大圆满教法中我们需要有所限制,有的人在学习大圆满教法的时候,当我们以不同方式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他们说“为什么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修上师瑜伽呢?我们是大圆满修行者,我们只是以大圆满的方式修就好了。”这就叫做局限。

如果你遵循大圆满教法而又有任何形式的局限,你就离大圆满教法还很远。大圆满的要领就是带领你超越这种二元的状态,而不是发展和持续这种二元的状态。

当然,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二元知见了,不需要再去学习它。而我们要超越它则不是那么容易,大圆满教法就是教授这个(超越的方法)。任何以大圆满方式所做的修行,我们都是为了试图超越二元的状态,这是要点,这就是它的重大价值,它存在于不同的教法之中。

尽管有很多教法,但并不像大圆满教法那样直接超越局限。在大圆满教法中使我们明白:局限是所有轮回的根本。既然局限是(所有轮回的)根本,那就要超越它。

有不同种类的局限,有些局限非常的透明(指微细而不明显),我们难以发现;有的局限则很容易被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运用的思维判断等等,一切都是局限的,这就是为何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困惑。

比如国与国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有的局限较大,有的较小,但局限就是局限。如果我们学习大圆满,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局限是负面的。但我们只是由于认为局限是负面的就把它抛弃掉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知道,很多局限是无法抛弃开的。

比如我们是人类,我们生活在人类的局限之中,与大圆满教法的原则——超越所有局限并不相应。如果我们能保持在大圆满状态之中,比如几分钟或者至少几秒钟,在那个时刻你也是处于超越局限的状态,但过后我们又总是陷入二元状态中。

你也要饮食、上厕所等,有很多这样的事情都跟我们的习气相关,一切都是局限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事情抛弃掉,否则我们就无法生活下去,因此我们说“我们一定要觉察,在觉察中我们就能够进行”。

如果我们是修行者,我们知道局限是负面的,但我们在运用它们,因为这是必须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状况。当我们明白这是负面的而去运用(它们)的时候,跟其他不明白我们在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处于负面的局限之中的人们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要去了解这种经验,去发现它。

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逐渐发展(这种超越局限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需要遵循教法的原因。首先要去发现(局限),然后就要去融摄,这样即使我们处于二元的境界也不会有问题。

大圆满上师瑜伽的概念

因此,特别是在大圆满教法中,上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师介绍了大圆满的经验。什么是大圆满?大圆满不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佛法中心或者一个寺院,大圆满是我们自本初就具备的真正的潜能,尽管我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

当上师介绍教法的时候,意味着是对此进行介绍,是以经验来进行的,我们发现它,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状态,就被称为大圆满的状态,它和我们上师的状态是没区别的。

我们的思考则会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我们处于二元的境界中,如果我们超越了二元的境界,并不存在相同或者不同的概念,所以当我们处于本性之中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秒钟一分钟,我们就是处于上师的状态中,这就是处于上师瑜伽状态的修法。

古鲁的意思是上师,瑜伽的意思是当我们发现这种经验,我们重复处于这种状态,这种修法就叫上师瑜伽。

有很多种修习上师瑜伽的方法,特别是在金刚乘教法中,每个金刚乘的传统都有不同的上师瑜伽的修法,比如在金刚乘的密乘方式中最主要的是转化的方法,这种转化的显现是要用我们的心来进行的,用心的意思是我们在思维和判断等等,所以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在大圆满中则稍为有所不同,因为大圆满的方式是从心直接进入心的本性,所以我们不会用心来进行非常复杂的观想等等。

当然,我们用心来思考也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是用我们的心来生活的,我们总是在思考判断等等,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心的功能,也很难发现大圆满的真正本性。

镜子反射潜能的比喻——我们的自性潜能

在大圆满教法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例子,我们有用镜子来做象征,你们知道镜子有不同的形状和样式,并不只是金刚乘系统的仪轨中所用的那种镜子。那些也是镜子,但一般来说,镜子的意思是说,当你照镜子就会看到你的脸面显现在里面,这就是镜子。

因为镜子具备反射的能力和潜能。我们在房子里就有很多的镜子,你去洗手间就会看到有镜子,这就是现实中的镜子。镜子是重要的例子,因为镜子有无尽的潜能,什么是无尽的潜能呢?比如你走到镜子前面,在镜子中出现你的形体,你的颜色尺寸一切都会显现。

如果你用其他物体对着镜子,你也能看到所有的物体都显现在镜子中。你也可以在镜子中精确地看到巨大的山、大树等等,物体并不需要像镜子一样小,镜子(的反射)并不取决于物体的大小等等,所以说镜子有无尽的潜能,这个潜能就是显现出所有反射(的景象),这在大圆满教法中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与镜子类似的能力,当然我们跟镜子并不总是一样的,我们是众生,有心识,有思维和判断,镜子只是一个物体。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说明这个方面,只是说明如何能够显现的能力。

我们具有正如镜子的这种无尽潜能,这是和我们的本性相关的。尽管我们有这样无穷的潜能,但总体而言我们并没有发现它。当我们以教法来介绍它,我们当然就能发现。

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在镜子中看到各种物体,类似地,在我们心中也会有心的客体,我们在思考和判断,我们有各种不同的意图,等等,所有这些运动都像镜子中显现的物体,所以如果我们想发现镜子的本性或潜能,在镜子中有反射,我们不能放弃反射来企图发现镜子的潜能。

我们发现镜子具有无穷的潜能,是因为我们看到并与这些反射有所联系,同样地我们也是以这种方式来运用心。我们(用心进行)判断、思考,遵循有不同种类的教法,因此就有了不同种类的上师瑜伽,这意味着处于上师的真正状态中,但是我们不会学习所有教法的上师瑜伽,这甚至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进入大圆满教法的精华,这就是是上师瑜伽的精华。

五彩明点白阿在大圆满中的象征——本性的状态

在大圆满教法中,上师瑜伽是以象征来介绍的,如五彩明点中的白色的藏文阿字,中央是藏文阿字,这里有五色明点,明点总是象征着潜能,这个象征是用作修习大圆满上师瑜伽的。

为什么用这个象征呢?我们也有使用其他的象征。首先它非常简单,如果我们用金刚乘的方式修法,我们观想坛城,其中有本尊,我们就受限于颜色和形状等一切,我们不那样做,这个(明点白阿)更加简单。

中间的字母阿代表着声音,比如当我们发出声音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象征我们就无法触摸或看到声音,也许我们可以听到它,但缺乏了与之接触的更具体的可能性。因此从声音中显现出字母,一切声音的根本就是“阿”,当你们记起古老梵文的字母表的时候,有十六个发音,即使有十六种发音,但根本的(发音)就是阿。

从阿发展出AA、EE、UU等等,意味着声音也有长音和短音,所有这些都从阿发展出来。阿就像是一切声音的本质,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显宗说阿是最重要的字母,它代表了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般若波罗密多是指超越了所有心智理解的真正状态,所以在大圆满教法中“阿”就变得非常重要。尤其(它)是声音的象征。

在大圆满教法中也有关于我们三种本初潜能的解释,这些本初潜能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声、光和光线。首先是声音,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声音是可以用耳朵听到的,这也是属于声音。

但在教法中这被解释为外部的声音。因为我们只具备接触到完全由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能力,物质的物体能够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有时候是我们不喜欢的可怕的声音,有时候是很好听的声音,比如音乐,我们就会很喜欢。

还有许多大自然的声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普通日常生活中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教法中还介绍了内部的声音,内部的声音是耳朵听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能量来发现,通过诸如震动等来发现,特别是我们在修行很多金刚乘的方法的时候。

然后还还有秘密层面的声音,我们只能在大圆满教法中找到关于秘密声音的解释,我们甚至通过震动或者能量层面也发现不了。只有在上师介绍大圆满方法来发现我们的本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如果我们发现了它,我们就同时发现了秘密的声音,秘密的声音就是当我们在本初状态中发现实相及其能量的显现,这就是所谓秘密的声音。

然后从秘密层面的声音慢慢发展出内部(能量层面)的声音,然后由内部声音发展出外部层面的声音,然后显现出光明。光明是指与黑暗相对的光明,光明还没有显现出颜色,这个白阿的白色就象征着光明,因为声音是超越颜色的,声音本身没有任何颜色,但是发展出了白色(的光),于是就变成了这个白色的阿。由白阿发展出了光线,意味着发展出五种颜色。

因此,在这个明点中从蓝色开始渐次显现出五种颜色,为什么在这个象征中有这些明点中的(五色)圆圈呢?它首先是潜能的象征,任何潜能的显现基本上都有这种明点的显现方式,另一个原因是关于莲花生大士的解释,叫做……(藏语),意思是大明点没有角。

你们看到在明点中没有任何角,角代表了局限,我们由于心而受到很多局限,尽管我们说要超越局限,当我们以智力来理解这种本质,我们说“我们要超越这种局限”,你如此思维着,谈论着,这又变成了另一种概念,它也就成为了另一种局限。

所以超越局限就意味着象明点一样(没有任何角度的局限),明点代表着(超越局限)。这个五色明点所代表的含义在大圆满教法中也是有解释的,在大圆满教法中的原则要领我们称为“嘎达”和“陇竹”(本净和圆满)。

无上之见·真师之言无畏善知无畏先觉无畏一生无畏寂寞虔修精髓佛法之箴言依彼永时无有欺惑者,怙主三宝大悲之妙力,无义轮回迷现息灭已,祈祷加持心趋入妙法。如何思维尘世之琐事,无有芝麻毫许之实义,短暂此生心当急剧转,虔诚勤修精藏胜妙法。妙龄韶华宛如夏日英,昳丽娇容瞬若冬时虹,此生寿数短促不久长,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苦时希求幸福之良方,悦时担忧愁苦之临降,永无逃离希忧险关时,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珍爱护持疾病沉疴因,修饰装扮不净之本性,无常之身无丝毫实质,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大亨身处富位尚抱怨,穷汉身处贫地也呻吟,每人皆为痛苦包袱累,轮回之中永无愉悦时。总之外境苦乐之显现,皆为自心奇特之幻变,内心影像如实而外现,外之显像非能入内心。通晓彼等如理而思择,心根阿赖耶之断绝时,迷乱现境雾霭烟云外,真实具足法性义虚空。所谓之有假立非真实,所谓之无亦具虚幻性,彼等一切假立无杂染,心性本为圆满正等觉。是非妄念如水之涟漪,频频泛起此等之众生,无缘之中自然安住时,趋至法界本始之大海。总之境现乃为心幻化,心则本空无基而离根,无基之法执为我所故,汝吾长时漂流轮回中。自此当不追随外境转,无散直视自心之当下,现见无可言说心自性,则获佛果道路不遥远。依彼三根本尊之加持,愿能迅速证悟大空性,获得本净大圆满王位,利益无边无际之众生。以谁恩德刹那顷能令显现大乐性上师犹如珍宝身金刚足莲今礼敬女性大成就者玛吉拉准空行母

虚空心

金刚舞镇

空行鼓

醒然安住

三界三身游舞

空行鼓声引领

醒然尔住觉知

通澈虹身密境

嗡啊吽班古鲁哈瑞尼萨舍迪吽

OmAHongBamGuruHaRiNiSa

ShiDiHong

玛吉拉准MachigLapdron-(—)即玛姬拉度(MaChikLapDron),又叫劳准玛。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咒师。传说是益西措嘉的转世化身。是印度大成就者帕当巴桑结的再传弟子,主要活动于十二世纪后藏接近喜马拉雅山区一带,她是和米拉日巴同时代的女性成就者,是姆觉派(意为女传觉宇派)的创始人。

玛吉拉准佛母像头戴宝冠,束发高耸,面容寂静。袒胸露腹,佩饰璎珞钏环,且镶嵌松石。右手高擎手鼓,左手持金刚铃,以右腿上屈,左腿弯立的优美舞姿站立于覆莲座上。

唱诵玛吉拉准佛母心咒时,观想将身体布施给其它众生,可以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放下所有对痛苦的情绪和感受的执着,直达空性的本质。断除了内心执魔的根本,则一切显现也会现为清净。

这个心咒的加持力极大。这种加持主要来源于玛吉拉准佛母的强大愿力以及被加持者的信心和虔诚心。

玛吉拉准是西藏叶拉地方人,父名曲洛,母名拉莫本。玛吉拉准20岁时,印度班智达托巴扎亚来藏传教,她拜扎亚为师学习佛法,并与他结为夫妻,生二子一女。玛吉拉准先跟随巴扎昂布、夏玛瓦、亚塘巴、索朗喇嘛等人学习,他们给她传授了许多密法。

玛吉拉准不仅是藏族杰出的女密宗大师、女觉宇派的创始人,而且还通晓五明,一生有论著10多部,在藏族历史上,她是一位具有很高学识的女性大德,在拉萨布达拉和其他寺院中供奉有她的画像唐卡。

玛吉拉准开创了断境施身法(CHOD)的法门,这个法门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教派密法中一个极为殊胜的度亡法门,更是藏传佛教八大成就法之一。

玛吉拉准断境施身法是断除我执、自利利他的大法,通过供养、布施自己的身体,来斩断对五蕴的执着,这个法门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白骨观法门类似,主要是通过观想将身体布施给其它众生,通过抛弃色法的方法转化色法。

"觉"意为断,意思是说该派的教法(主要指空性见、慈悲心和菩提心)能够断除人生的苦恼,能够断除生死的根源。

"宇"意为境,觉宇派认为一切烦恼是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根源,只有用真正的智慧和慈悲,才可以断除这些烦恼。

即觉宇派的教法可以断除人们无明执着而生起的种种烦恼,这也是把这种教派称为觉宇的原因。

觉宇派的教法是通过用慈悲心、菩提心来生起自利利他心,用般若空性来断除我执,只有真正的智慧和慈悲心才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烦恼。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我此教派的宗旨是彻底根除我执、抛弃世间八法、令魔心生惭愧。”一切修行都应向内反观自心,将所有的能力、威力全部用于根除我执上。所以说喊一百遍“救我护我”不如诵一次“食我携我”好,向一百位本尊祈求救护,不如施身与一百个*神为食好。

如玛吉拉准说:“病人交付于*魔,送者托付与怨敌,口诵百遍救护我,不如一遍食携我,此乃佛母吾之教”。如果断除了内心执魔的根本,则一切显现也会现为清净,魔种将成为护法神,即所谓的“护法变为化身”

一千年前,印度的高僧帕当巴桑结来到西藏,将觉宇派的教法传授给交?释迦意希和雅隆?玛热色波。雅隆?玛热色波传下的后辈弟子多为男子,这一系称为"男觉宇派",交?释迦意希传承给他的侄子交?索南喇嘛,交?索南喇嘛传给他的女弟子玛吉拉准,从玛吉拉准开始后辈弟子多为女子,这一系称为"女觉宇派"。

这个教派有强烈的苦行僧精神,他们的门徒们在荒山野林或山洞岩洞中苦修,很少建立寺院。这个教派主张勤修苦炼。

玛吉拉准的觉宇派佛教哲学思想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她到各地周游,一边修行,一边说法收徒。在与众多的名僧辩论当中,她始终以辩倒对方而告终。因此,她在藏区、印度、尼泊尔等地有了名声,前来求学的人很多。在这些众多的弟子中,大多为女性,故将她传授的觉宇教法称之为“姆觉”,意为女性觉宇派。

据《德隆寺与历世赛仓活佛》一书中说,玛吉拉准曾到过甘肃夏河山中修行、传法,她把自己撰写的经文埋在该地。后来作为“伏藏”发掘。

这九十九年来,我为利益众生而服务,现在这件工作几乎完成了。我将不会再度以肉身形体投生人道,也不会留下任何遗骸或舍利。我在这世间将会有无尽的化现,许多人会认出,却会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到,就取决于清淨或不淨的业力。同样的,心性本身没有助缘、没有对境。让心性安住在自然无造作的宽广中,当束缚或负面念头被释放,你将会得解脱,这是毫无疑问的。当你凝视虚空,所有外显境像消失,这就是心性本身。当心看著心时,漫无边际的念头止息,就获得了证悟。如同天空中的云消融在天空裡;云朵到处去,也哪裡都没去,在任何处,也不在任何处。在心性中的念头也是如此,当心看著心时,概念性的念头波动会消失。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犹如在高山关隘上的一根羽毛般。我们的心性是空的,清澈如幽深的虚空。休息在自然状态中,不造作,此时当心无所缘时,那就是大手印。逐渐熟悉这状态,融会你的心在其中,那就是佛性。最究竟的见地是超越所有主客体的二元特性最殊胜的禅修是不散乱最上乘的事业是不费力的作为最圆满的果报是无希求和恐惧这就是老妇人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导可以给你的。祈愿回向

大师出现于此世间界

教法犹如日光极显明

持教悉如兄弟皆相顺

教法永永住世吉祥临

教法盛德上师莲足稳

持教士夫地上悉遍布

教法施主威势富裕增

圣教永永住世吉祥临

观音菩萨|存慈悲心,学菩萨行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六祖坛经》云:“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观音菩萨已经成为慈悲的象征,是慈爱、悲悯的化身,被广大群众喜爱与崇敬。

观世音菩萨愿人得乐,愿的不是一方水土,而是愿十方众生均能求乐得乐,这便是“慈”。

人皆有情,见得他人痛苦,不由心生悲悯,奈何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抑或愿自己能免灾避苦,有时无暇顾及他人。而观世音菩萨却有着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这便是“悲”。

观世音菩萨圣诞日,让我们一起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分享观音菩萨的八十四相图片,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祈愿众生得菩萨护佑,智慧充满,如意吉祥!

珍贵资料:法王如意宝与阿秋喇嘛念诵破瓦法

这段视频是法王如意宝念诵并讲解《大圆满龙钦心髓往生法》(破瓦法)的金刚语。法王如意宝关于破瓦法如此完整的资料非常珍贵,由上师希阿荣博堪布翻译完成。

“破瓦”为藏语音译,意思是“迁移”,指人死亡时,靠自力或他力把神识由业报的蕴身中迁移出去,寻找投生的趣处。

大圆满是即身成佛的法门,修行大圆满法获得成就的人,不修持破瓦法同样可以死生自在。若是没有彻证大圆满,则最好通过修持破瓦法来掌握自我迁移神识的能力,以便在修行中途意外死亡时能自在往生。

普通人一般而言,很难靠自力迁移神识,死亡时便需要有修持的人,以大悲心和法力勾摄亡者神识,引导它从顶轮离开肉体。人死时,神识可以经由九窍中任何一窍离开。它离开的途径决定了死者投生的趣处。

——希阿荣博堪布《喜乐的曼达拉》

阿秋喇嘛仁波切有一个珍贵的念诵破瓦法音频,如果你们身边的亲人在临终没有断气之前,能够在他们身边播放阿秋喇嘛念诵的破瓦法的音频,那么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的利益。

阿秋喇嘛念诵的破瓦,经常播放,无数亡灵和中阴身可以得到超度,生者也可以得到大加持,是往生极乐的殊胜因缘!

慈诚罗珠堪布的破瓦磁带能超度亡灵

“那盘磁带是请慈城罗珠堪布念的破瓦,是给明慧师念的,现在,她爸爸用上了。当录音机中的破瓦念到最后一声“啪的”,明慧师父亲梵穴处的毛发忽然被一股力冲出,掉到了一边,梵穴处流出了脓血。”

——节录自五明佛学院法师随笔集之《明慧比丘尼》

开顶就是得超度的征兆,神识通过头顶前往净土。大成就者即使肉身圆寂,其智慧身常住,于此法界化身无数,故此加持力跟生前并无差别。而且有形众生、人类听到也是闻解脱,自己常听也是恒常加持,是为将来往生净土的善妙资粮。

依靠我们清净发心的力量,上师三宝加持的力量,播放殊胜法音一定可以利益到无数有形无形众生。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

不要忘了人身难得

????????????????????

不要忘了生命无常

??????????????????????????

不要忘了轮回苦海

?????????????????????

不要忘了业力因果

??????????????????????

不要忘了解脱意义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cy/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