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甘孜朝圣路发现帕沃本莫上杜松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lmymy.com/ 雅砻江和卡瓦龙日神山 重走古甘孜朝圣路.发现帕沃本莫(上) 文/噶玛善莲、噶玛宝阳 图/噶玛宝阳、梅江老猴 年9月来到甘孜县时,已经是我连续三年、第三次来到古老的“哲霍”了。 与前两次初冬季不同,9月的甘孜正值夏末,我赶上了最烂漫的山花遍野季的尾巴,还能闻到山林里、草原上的花香和药草香,青稞刚刚被收割过,正是甘孜一年四季里雨水最充沛的时候,卡瓦龙岭雪峰时时隐身于云雾之后。甘孜县的初冬季是坦诚的,裸露的,金色阳光与连绵的雪峰会造出种种的幸福幻境。夏末的甘孜则是秀丽的,含蓄的,变化多端的,倾盆大雨常常不期而至,没多久,太阳突然就推开云幕,洒下光束的柱子。阳光与白云总会在天空组合出无穷无尽的景象。 笔者此行的目的依然与去年一样,我们将继续按照四百多年前寻访第九世噶玛巴转世灵童的喇嘛手稿所载的各处圣地,在甘孜实地考察。 “哲霍”地名考 笔者第一次来到哲霍是寻访第九世噶玛巴出生地,当时手上握着一堆汉文资料,“哲雪”、“朱倭”、“哲霍”、“哲沃”、“翠秀”对古代甘孜县的不同汉译名字,搞得我们晕头转向,争论不休。 例如《青史》、《红史》都记载,第一世噶玛巴出生地在“哲雪”。据《贤者喜宴》载,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在逝世前于则拉岗写下第九世噶玛巴出生地的预言诗:“寨薛(kre-shod)大雪山之环绕中,水声动听修行好地方,自然形成大慈悲佛前,距大慈悲佛不远处,看见今后转世之标记。”① 年从甘孜回来以后,我们陆续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给甘孜县的古地名整理出了一个大致的脉络: “Tre-shod”这个地名,成名较早,译成汉语常写成哲雪、翠秀、寨薛、者写等。据藏学专家根旺的研究,“哲”,发音为Tre或者kre,源于这一地区的哲南山脉,“雪”,发音为shod或者she,是山下河谷之意。“哲”作为地名最早见诸藏文史籍,当属《第吴宗教源流》,约在吐蕃松赞干布王时期,这里已归属吐蕃。总之,“Tre-shod”,“哲雪”,属于多康传统地理区划中的“十雪地”之一,位于雅砻江上游河谷地区,包括今甘孜石渠县东南端到甘孜县的绒坝岔、生康两区及炉霍县的朱倭区,还包括新龙县的沙堆地区。② “霍”一名来源则与蒙古人有关。藏学研究专家格勒所著的《康巴史话》曾追溯“霍尔”一词的来源。元朝时,八思巴应元世祖忽必烈之诏,到元大都去讲经,经过土地肥沃的甘孜地区时,萌发了在此建寺的想法,到了元大都后,向元世祖提出请求,元世祖就派了他的王子霍尔色王偕同八思巴的弟子噶.阿尼胆巴,同去康北名为“Tre-shod”的地方建寺(就是现在的汉人寺)。霍尔色王在此地与藏族女子相爱,留下儿子霍尔郎加,到此人第六代时,他们的子孙通过征服附近小部落,将统治范围扩大到甘孜、炉霍、道孚等片区域,此后这个区域就有了“霍尔”的名称,这里的藏民被称为“霍尔巴”。③ 此后,“哲雪”与“霍尔”二词逐渐并为一词,即为“哲霍(Tre-hor)”,“朱倭(Tre-bo)”等,范围大约包括今天的甘孜县以及新龙县、炉霍县卡瓦龙岭雪山脚下的一部分地区。④如今,在炉霍县靠近甘孜县的边境处,就有一个“朱倭乡”,即是依古朱倭而取名,不过范围缩小了很多。 上文所言的第九世噶玛巴出生地寻访手稿,大约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在此手稿中,“哲霍然达”中关于“哲霍”范围的说法,基本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相吻合。根据手稿的记述,“哲霍然达”即是第一世噶玛巴的出生地,而且哲霍然达应在然达佛塔的附近,位于一条河流的南岸,西边有一个著名的生康古堡。从去年寻访的结果看,现在生康乡然达底村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牧羊圣地附近的噶玛洞,基本与这些描述相符合。唯一有点出入的是,生康古堡已经无迹可寻,不过现有生康村在这一带。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求证此事:首先,手稿的描绘,是不是符合甘孜县的地貌,手稿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其次,噶玛洞果真就位于昔日寻访灵童的喇嘛团队路线上吗?即,从“帕沃本莫”、“岗日优卡”、Boquo、岗钦寺一路向南,会经过萨迦派著名上师圆寂坛城,然后抵达第一世噶玛巴出生地,哲霍然达就是噶玛洞吗? “帕沃本莫”今尤在 在我出发去甘孜县以前,噶玛宝阳、噶玛宝自师兄经过甘孜县时,拜访了此处噶玛噶举寺院白格寺的生龙土多堪布,得知,手稿所言的“帕沃本莫”、“扎日拥康”两圣地现在依然还是当地人眼中的名胜。 堪布告知,确实就在德格县进入甘孜县的边界附近,在来玛乡电厂附近的阿四龙村,就有这块“帕沃本莫”圣石。 帕沃本莫巨石 既然有了明确的地址,那我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自然是“帕沃本莫”。在当地夺拖寺上师西饶喇嘛和荣波喇嘛的陪同下,我们开车前往阿四龙村。离开甘孜县城,沿着G往德格县方向开去,约1个小时后,向左拐,进入一个山沟,当地称为“阿四龙巴”,“龙巴”,是山沟的意思。过去,藏民们从德格来甘孜,这里是骑马或徒步的必经之道。而自从G修好以后,这条路走的人才越来越少。 这是一条幽绿幽绿的山沟,晨光照得每片树叶和草条子都熠熠生辉,山涧流水哗哗作响,山林下白色、蓝色、紫色的野花竞相开放,初秋的小红果也在灌木丛中闪闪发亮。山路狭小,遇到会车,大家会很默契地一进一退,到一个开阔一点的地方让路。车上的陌生人都会笑嘻嘻地彼此问候,说些敬语,或寒暄几句。这里没有人会急匆匆赶路,时间很宽裕,有些意外的邂逅也是一首从容的小插曲。 帕沃本莫巨石上的自生字 在山沟行进了大约1个多小时,开出两山相峙如双门的窄道,一下子来到一片空旷的谷地,这里就是德格与甘孜的分界,开阔的原野上,星罗棋布着许多裸露的巨石。这些奇特的巨石大多有一个小房子那么大,有的孑然迥立,有的叠靠在一起,令人不禁联想到,或许在远古时期,这里曾属于一个巨人部落,如今神秘的远古生命已经逝去,但他们使用过的巨石还遗留至今。 很容易,我们就找到了“帕沃本莫”石,因为它非常醒目地虎踞于一片绿草地上。来路上还飘着雨点的天空,在我们汽车停下来的刹那间放晴了。金色阳光下,巨石和它周边这些嫩绿色草地呈现出一片洁净的光辉,那绿是我们汉地人很少见过的。草地上开着些紫草科和毛茛科的小花,浑身长着白茸毛的火绒花害羞地露出她们金*的花芯,在使用火石的年头,藏族人用它们作为引火的植物。 帕沃本莫巨石上的圣迹 “帕沃本莫”四周围绕着转经筒,北边是五彩的经幡,南边有刻着彩色咒语的玛尼堆,边上还有一间供转经筒的红墙*顶简易房,在藏地,这是圣地的标配。 “从德格县还未进入哲霍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块巨石,名字叫‘帕沃本莫’,是当地佛教徒和苯教徒都来朝圣的圣石,正方形,大小像有六个柱子的房子那么大。” 眼前的这块巨石,形状大小完全符合手稿的描述。后来,我们询问了附近的一座寺院里的喇嘛,证实了这就是著名的“帕沃本莫”,佛教徒和苯教徒都会来朝圣的地方。 喇嘛指着我们过来的左右两道山崖说,当地人传说,这块巨石是莲师从那两个山崖顶上各搬一块石头把他们合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莲师帽藏在了巨石底下。 手稿上说:“这块石头上有很多自然显现的咒语,莲师身体、法器的圣迹,并留有第八世噶玛巴的手印。”我们在现场右绕圣石的时候,确实发现了很多自然显现的咒语和字母,大多比较模糊,但是没有发现手印,而喇嘛也表示不知道有第八世噶玛巴手印的说法。不过在巨石壁上发现了一些很像马蹄印的凹痕。 巨石身后是噶举马头护法神山“丹确神山”,大金寺的扎果仁波切曾在这山上闭关,文革期间,他被红卫兵抓起来的时候,在此山的岩石上留下了一个脚印。当地人传说,有一次扎果仁波切被人下了*,就是走到“帕沃本莫”圣石边上的时候,把*吐了出来,才没有被*死。而患有胃病的藏民也会来到圣石,据说绕到圈,胃病就会好。 注释: ①《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2(二十九)巴卧.祖拉陈瓦著陈润年,韩觉贤译载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11月。P72 ②《藏区多康古地名诠释(一)》,根旺(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著,选自《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1卷,第5期,年5月。 ③《康巴史话》格勒著,四川美术出版社,年7月第1版。P- ④《康巴史话》格勒著,四川美术出版社,年7月第1版。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cy/3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走古甘孜朝圣路发现帕沃本莫上杜松
- 下一篇文章: ,大溪地和它的岛屿兄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