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广为人知的艺术家。

如果给大家关键词提示的话,知美君选择这几个:向日葵、星空、割耳。

去往塔拉斯孔的画家(阿尔勒,年7月),年原画在马格德保遭到损坏

他本来可以走上一条更为安稳的道路,做一名非常正统的福音传教士,成为一个自食其力来养家糊口的好父亲,抑或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画家。这样做或许循规蹈矩,但至少在普通人的价值体系里德高望重。

可这些对他而言一文不值,他偏要成为穷人里面最穷的人,从路边领回家一个怀有身孕还带着孩子的妓女,和他们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他经常光顾妓院,在那里他能得到他能得到的唯一一种温柔。

摒弃常人规划好的路线,另辟蹊径。这正是文森特·凡·高的所作所为。

凡·高是很多人眼中当之无愧的“艺术明星”,追随者不知凡几,放眼望去,我们可以轻易地寻找到许多讲述凡·高的书籍,可是却很少有人一步一步踏遍所有他走过的角落。

如果你也将凡·高奉为自己的“偶像”,这本真实追溯凡·高人生行迹的书,或许你会喜欢。

三十年的凡·高爱好者追寻实录,幅绘画原作+实地摄影+私人书信,真实追溯凡·高生前艺术足迹——

[意]格洛丽亚·福西编著

[意]马里奥·东德洛

[意]达尼洛·德·马可摄影

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画家无须言语,只需通过他们的作品来和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人交流”。

——凡·高(伦敦,年1月,致提奥)

聚焦凡·高的“纸上纪录片”

凡·高在一生中走过很多地方,出生的北布拉班特省、成长时期的荷兰、患病待过的房子、繁星满布的德伦特……

到年,凡·高写过的信件浩如烟海,封信中有封收信人是弟弟提奥,其中大多数主题都是艺术和人生。

想要更好地理解凡·高的认知、对生命的体会、对艺术的感悟、对书籍的思考和对艺术家的评判,必须将他的画作与他的故居生活以及旅途故事结合起来去研究。

津德尔特(北布拉班特省,荷兰),津德尔特中央广场:在车的后面就是教区牧师寓所,也是文森特凡·高和他兄弟的出生地。摄于年。

凡·高徒步走过很多路,一些是因为生活所迫,而一些只是出于他本人乐于探索大自然,他也曾风餐露宿,下榻过破旧的小旅馆。

作者们途经各种地方,北布拉班特省、荷兰、德伦特、博里纳日、蒙马特、普罗旺斯,一直到法兰西岛大区的奥维尔——凡·高人生故事的落幕之地。这些地方中的许多都已经变了模样,尤其在城市地区,很多东西早已不复存在。

《奥维尔小镇夜晚的白房子,在一颗明亮的星星之下》局部

(奥维尔小镇,年6月16日)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奥维尔小镇,瓦勒德瓦兹省,法兰西岛大区,落雨前的村庄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凡·高的画作、故居生活与旅途故事结合,真实还原了大师凡·高生前的艺术行旅,让我们在百年后,真切地体验艺术大师的跌宕一生。

通过凡·高的画作、书信和专业的美术史家与知名摄影师的联手,还原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凡·高,通过摄影、绘画、文字三种不同的载体,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带入式+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这也是一本了解凡·高艺术的简约书籍,书中通过简洁明晰的文字与灵活丰富的版式区分,能够很快了解艺术家的生平以及欣赏凡·高绘画的关键点。

持续三十年之久的“追寻”实录

凡·高是我们平凡人的精神偶像,也是专业的美术史家和摄影师心中的艺术明星。

这本书的出版项目启动于30年前,作者格洛西亚·佛西与两位摄影师达尼洛·德·马可、马里奥·东德洛,带着笔记本和照相机,开始了追随艺术大师足迹的艺术之旅。

在交通便捷的当代,三位作者学着曾经的凡·高,步行或乘火车,尝试用一瞬间的光影重现这位传奇画家在画布上曾经设想过的一切。

从荷兰到英国,再到比利时、法国,他们逐一走访了凡·高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用摄影真实记录了这些发生改变的和未曾发生改变过的地方。

这是个艰巨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这幅画平平无奇,这地方不过如此”,几次差点儿在乏味和枯燥中功亏一篑。

《麦田鸦群》(于奥维尔),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文森特·凡·高基金会)

在成千张照片里找到“合适”的一帧并不容易,数不清的黑白试片见证了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上面布满了三个人的笔迹。凡·高的这些作品就穿插在这些摄影作品里,在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有。

从项目开始到现在,三十个春夏过去了。在这一群学者精益求精的努力下,凡·高“天才无比又疯狂彻底”的传奇一生已经逐渐露出眉目。回顾凡·高这些足迹,很多事实将重新水落石出——这位伤痕累累的画家,关于他的传说永远不会休止。

本书的三位作者,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向这位生前穷困潦倒、饱尝世间冷暖却又无比热爱生活的艺术家表达后世观众对凡·高的挚爱,这份感情宛如他笔下璀璨的星河,从未有一丝改变。

打破时空边界,回到“凡·高时代”

艺术大师凡·高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的?除了他的画作,我们还有别的方式能体会到他当时的生活吗?

翻开这本《寻觅凡·高》吧!书中包含余幅画作+摄影,有凡·高的画作、与绘画几乎完全对应的摄影、他写给亲友的书信……

你可以去往科瑞尔斯山脚下、进入库斯梅斯的房子、重归钮南故里、在蒙马特中心巡游……

科瑞尔斯周边乡村的黎明。凡·高一觉醒来看到的大概就是这种景象。

科丰泰恩(瓦姆村,博里纳日,埃诺省,比利时),面包师丹尼斯的家,位于威尔森路与瓦姆路之间,照片拍摄于被改造成博物馆(凡·高小屋)之前。从家中的卧室可以直接看到矿井。当时,凡·高的职业还是一名福音传教士。

蒙马特:采石场与磨坊(巴黎,年6—7月),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文森特·凡·高基金会)

年夏末,凡·高去了被*叶覆盖的海牙森林,在引人入胜的风景里开始尝试油画。白桦树叶地毯般满铺地面,只见几棵树干,森林里秋日如画的风景与“倚靠大树的曼妙女人”微妙地融为一体,忧郁的气氛四下里晕染开来。

实际上,在树林里并没有别人,画家只是在画的最后添了一位“头戴白色礼帽,倚靠树干”的女人。

昨天晚上我去了树林里作画,地面满铺了一层桦树叶,有些树叶是干的,有些树叶是湿的,看上去棕红和暗红交错。树影投下了黑色的轮廓,使阴影部分显得更暗了……

我的困惑主要在于如何抓取颜色的深度、巨大的力量感和地面的坚固感。作画时,我第一次意识到在余晖中还存在着些微光线,我既想画出那种光线的亮度,又想表现出颜色的饱和。简单说来,就是让人感觉可以呼吸得到、观赏得到、闻得到森林的气息。难以想象出还有任何地方比这里地毯般的红褐色更令人沉醉……

(海牙,年8月20日,致提奥,N,N)

树林中的女人(海牙的树林)

(海牙,年8月底至9月)奥特洛,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凡·高在与朋友安东尼·凡·拉帕德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位女子的形象受到了英国插画家派瑞·麦奎德(PerryMcQuoid)的启发(海牙,年9月12日至17日,致安东尼·凡·拉帕德,N)。

从吉拉登路看拉德磨坊

巴黎,年10月,奥特洛,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巴黎,从吉拉登路看拉德磨坊。

布路特凡磨坊和拉德磨坊经常被人混淆,都被称作“煎饼磨坊”。真正的煎饼磨坊是布路特凡磨坊。

该混淆主要归功于凡·高,是他在他两幅画里都写上了“煎饼磨坊”的招牌。拉德磨坊(又称夏邦磨坊),采用了“LaGalette”这个单词。格雷派(Galette)是一种烘焙类甜饼,也是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在各种小酒馆小咖啡馆里售卖。

在凡·高的年代,勒皮克街绿树成荫,围拢着蒙马特区域的各种小店。在这些店里,人们都可以吃到这种格雷派。磨坊一般都有很多的建筑空间,一般都配有露天空间、阳台、舞池以及一个必不可少的风车。很多风车如今依然挺立在原地。

《布路特凡磨坊》巴黎

年秋天,布面油画,55.2厘米×38厘米,兹沃勒,鹅卵石博物馆(MuseumdeFundatie)

大多数情况下,磨坊里还建有一个观景台,连接着陡峭的楼梯。楼梯通常为木质,有时也会用混凝土代替。如果你能够爬到观景台俯瞰巴黎,将会有一个十分不错的视野。

这本《寻觅凡·高》以真实生活为背景,让读者能重新感知绘画大师的传奇艺术,体味丰厚的艺术沉浸感。

专业的出版方及作者

出版社Giunti

Giunti出版社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意大利知名出版集团之一。本书由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赞助推荐出版、意大利知名艺术出版社Giunti独家授权。

作者

作者格洛丽亚·佛西为艺术史学家,畅销作家,记者,从事视觉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比较研究,重要著作有:《乌菲兹美术馆:艺术、历史与收藏》《肖像:艺术家,模特与记忆》等。

摄影师

达尼洛·德·马可为独立摄影师,近四十年来与大半个欧洲的记者保持合作,发表著作和展览有:“帕索里尼,无限的旋律”“地球上的盐”“以你之眼看我(多张照片展览)”等;

马里奥·东德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感知、有分量和有天赋的摄影记者之一,拍下过很多经典的黑白镜头,与《新观察家》《世界报》《青年非洲》和《观察》等多家报刊合作,曾用镜头记录阿尔及利亚战争和阿富汗危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waluaa.com/awlacy/10502.html